【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 |
孙乐涛:我们缘何误读香港 | |
http://www.CRNTT.com 2013-07-04 09:50:40 |
一旦社会转型成功,社会公正的症结得到解决,自由得以实现,“社会批判、人文关怀”就开始褪色,变得无的放矢,于是启蒙模式就迅速失去魅力、失去市场。人们不再关心宏大的政治、历史、文化叙事,而回归私人生活,回归小情小调,回归市井,回归鸡汤。 陈冠中在他的《盛世》中讲的一个故事颇有意思:“我”是一个在大陆工作的台湾作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访问了许多大陆老一辈文化名人,准备在台湾出一本大陆文化名人访谈录。当时我认为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传世之作,因为这些国宝级的老人都很老了,有的甚至已经过世了,我的这些珍贵访谈已成绝响,在台湾一定大卖。结果我的动作慢了一点,修改了几遍,等书出版,“台湾气氛已变”,台湾人不再关心大陆文化了,访谈集几乎无人问津。接下来,又写侦探推理小说,又写人生哲理,又写办公室秘笈,最后写了一本谈EQ情商的书,终于大卖,荣登畅销书作家行列。 香港拥有健全的文化市场 上世纪60-8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50年代婴儿潮一代这时长大,“香港人”的本土意识得以形成,加上法制健全,文化上的自由放任政策,经济成就带来的自豪感,这一切最终促使“香港文化”在70年代成熟,并席卷整个华人世界,输出全球,香港转型成为一个发达的现代商业社会。 显然,这样一个转型过程并不需要知识分子引导的启蒙运动,不需要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人文关怀”,只要有一种健全的“本土庶民意识”(黄沾语)就行了。所以,虽然从人口比例上看,香港知识分子、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并不少,但在迷恋启蒙时代英雄主义的人看来,香港社会缺乏“人文精神”,香港文化太“市井”,不够高贵,没有“精神”,香港是“文化沙漠”。 事实上,在一个转型成功的现代商业社会中,启蒙型知识分子必然会被边缘化,这不是因为他们堕落了,也不是因为民众堕落了,而是因为社会变得公正、自由了。 在这样的社会里,知识分子要想继续站在聚光灯下,必须通过商业的渠道,在商业上走得通,如金庸,如林夕。而要在商业上取得成功,对知识分子的知识、才华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如黄沾所说,有一些文化研究者对“另类”音乐独具好感,觉得这更有文化,但实际上这些另类歌手很多人水平可疑,一旦和职业歌手相比,就会败下阵来:“市场经济,在很多层面上极公平。质高者胜,质素差的,如何分众、另类,都难持久。”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而是一个竞争激烈而又颇为公平的文化市场。这样的市场,不见得完美,可能会遗漏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但它相比知识分子立于潮头浪尖的威权时代,肯定是一个进步。它其实就是启蒙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明天。王小峰们最好早做准备,以免到时候过分落寞。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