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两岸关系如何才可合情理安排

http://www.CRNTT.com   2014-02-08 09:00:19  


 
     参考文献 

  ①、⑥、⑧刘国深,《试论和平发展背景下的两岸共同治理》,《台湾研究集刊》2009年第4期。 

  ②、⑤陈仪深,《“台独主权”的起源于流变》,《台湾史研究》第十七卷第二期。 

  ③陈仪深,《关键的一九九一:论“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诞生》,《思与言》第50卷第2期。 

  ④萧高彦,《国族民主在台湾:一个政治理论的分析》,《政治与社会哲学评论》,第11期2004年12月。 

  ⑦石之瑜,《“主权”论述与台湾的恐惧——走出困境的三个起点》,台湾《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2卷。 

  注 释 

  (1)从现状看,“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现实存在,那么所谓“一个中国”就出现三个指向:指中华民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指在“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另创国名如“中华共和国”。参见《中华日报》社论,《两岸关系应摒除“对立、比实力”思维》2013年11月3日。以及,要创造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之上的“大一中框架”,一个中国,应当是指一个“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的第三概念国”,参见《联合报》社论,《加一个字:从“一中框架”到“大一中框架”》,《联合报》2013年11月8日 

  (2)所谓“明确承认大陆与台湾同属一国”,又在双方“实力悬殊”、“对立”状况下,就有“大(诸侯)吃小(诸侯)”潜在意涵。参见《中华日报》社论,《两岸关系应摒除“对立、比实力”思维》2013年11月3日。 

  (3)从新制度主义的观点看,制度一旦形成,就会形成特定路径,影响其后的策略选择,并且如果要将之前的制度推翻就会承担较大成本。参见,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第149页 

  (4)近日,张悬的“国旗”事件曾引起两岸双方的共同关注。事件焦点在于双方对“中华民国”的政治符号存在较大分歧,以致造成两岸民众的误解加深。因此,在国际场合,尤其在两岸双方均在场的情况下,台湾方面应避免展示政治符号,以免挑动两岸敏感神经。 

  (5)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就指出,“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不等于‘台独’意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