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为“文化极品”招魂: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器物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2-26 14:41:28  


 
03 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伦理观与家国观

  以人为核心的伦理观

  传统伦理观的核心是人,人与他人关系的原则是“仁”。从仁中推演出忠、孝、义、礼、智、信等伦理思想。许嘉璐将其稍作简化,总结为忠、孝、仁、义、信,本质上没有多少区别。“仁”的核心延续了孔子的说法“仁者爱人”,表现的是个人对他人的爱。“仁”的原则首先产生了爱。尽忠职守,推而广之,为朋友谋而忠,便有了忠的含义。个人处理对社会、国家的原则就叫义。这里的义就是尽力做好自己所在位置上能够做的事。

  贯穿于人与家庭、人与国家、人与社会关系的是信,人无信不立,这是古代判断人最为重要的指标。两千年来,忠、孝、仁、义、信的伦理观念建构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社会伦理,变成中国人血液中的重要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这些伦理观念出现过修正或改变,但从未从中国人动脉深处消失过。晚近以来,虽然西方思潮涌入和文化运动的兴起,但这些伦理观念在中国底层社会依然根深蒂固。

  在近代,这套传统文化的伦理观念受到极力批判。经过几场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涤荡,一些观念受到动摇甚至改变。尤其是新中国建立后,通过威权体制和引自苏联的新型伦理对传统以人为中心的伦理思想冲击很大。但,随着社会控制的宽松,传统的伦理观念慢慢回转。从整体来看,忠、仁、信方便变得弱了些,但孝与义的观念依然十分强烈,只是加入了很多时代的元素。

   修齐治平的家国价值观

  传统中国的价值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首先通过学习和思考完善自己。然后,通过自己影响身边的家人、朋友。自己修养提高的同时,能让身边人的修养也提高,这就是齐家。将这套治家的伦理方法运用到国家层面,那就是治国。治国的最高境界就是平天下,即让天下获得均衡与平均。这一套价值观念来自儒家,被历代知识分子演绎成一个体系。由于承担这套价值的更多是读书人,所以这也成了传统的士大夫精神。

  这套价值观基本奠定了中国人的格局。宋代以来,传统中国人修身的格局变得越来越大。以张载的概况最为精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一千多年来,中国读书人向来立志高远,有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这种士大夫情怀并没有消失,至今犹存。

  士大夫精神随着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边缘化而形式有所改变,但实质价值观照没有变。今天的中国人喜欢立志,喜欢大格局,拥有天下情怀,基本上都是出于这种传统的文化价值。这套士大夫精神与人本主义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中国人血液深处的东西。如何传承这些精神价值,在当前社会发挥功效,是当代人要好好思考的。

  出版业制度环境差,导致市场不规范,盗版、欠款等行为泛滥,真正成功者凤毛麟角。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