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新型城镇化是现有城镇化的“升级版”

http://www.CRNTT.com   2014-03-12 08:30:10  


 
  顺应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趋势。通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有良好的产业支撑,还要建立起适应气候变化所需要的新型经济与产业体系,避免被“高碳”产业和投资“锁定”。如果那些在传统工业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城镇经济结构与产业体系不能得到有效调整,就不可能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城镇化也就难以有新意。

  建设智慧城市。适应信息时代要求,通过感知技术、网络技术和IT技术的运用,借助物质网络(包括物联网)、信息网络(包括云计算)、能量网络(包括智能电网),形成新的城市智慧产业、新的城市智能管理模式、及全新的市民智能生活方式,实现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及居民生活智能化。应将城镇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建设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以明显降低城镇的通勤成本、交易成本,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培育城市特色产业。每个城镇都应有自己的特色定位、特色人文、特色产业,都应创新发展思路,推进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业产品创新,形成各自特色和形象品牌,形成“一城一品”或“一镇一品”等特色。让人一说到某个城市就想到某个品牌,或一说到某个品牌就想到某个城市。培育城市特色品牌既可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也能扩大其影响力。只有形成各自特色,城市才有竞争力,也才能存在于世界城市“之林”。在这一点上,西方国家的特色城镇建设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6.“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是新型城镇化的运行机制

  文章认为,新型城镇化,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将是市场,不仅要解决城镇建设“钱从哪儿来”的问题,还应解决“钱投到哪儿去”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是外生型的现代化,即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国人不得不“师夷长技以制夷”,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也正因为如此,政府主导城镇化成为历史必然。中国工业化必须追求速度、强调赶超,不能不以城乡二元来集中有限资源,从“集中力量干大事”开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政府主导”应当转变为“政府引导”,将政府有效干预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率的最大化。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政府引导。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的条件下,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在城镇规划、投资政策、价格机制、秩序维护等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创造一个公正、公开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是建立规范透明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方式,把原来的“暗债”变成明债;二是减少行政审批,通过政府“种子”资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城乡建设领域;三是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政策性金融基金,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服务于城镇化;四是完善地方税体系,并与地方政府承担的职能相适应。推进阶梯式房产税改革。另一方面,应规范政府的干预行为,提高决策的科学化,防止和避免政府失灵、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减少乃至避免市场的无序竞争、过度竞争,以及可能带来的垄断等低效率或不公正、不公平现象。

  应将节能环保作为重要考量。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将绿色、节能、环保等作为重要考量指标,并不断调整完善。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减少“大拆大建”行为,控制高层、超高层大楼的建设,限制“形象工程”建设;在不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显着降低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城乡建筑如果不能按节能和环保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使用中必将浪费大量能源,改造则需要大量资金。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应加强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在大中型城市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协调的道路体系;建设并实行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减少车辆空驶率;研发和推广使用节能新能源汽车;鼓励公众选择高效利用能源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减少不必要出行。

  新型城镇化也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仅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应充分利用价格杠杆作用,使各种资源的价格充分反映生态、资源和环境的真实成本,让污染者、资源开发和使用者承担环境和生态破坏的损失、资源耗竭等项成本,引导企业和用户自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也是城市经济实现集约增长的基本影响因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