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2014年两会对马当局释放了哪些信号

http://www.CRNTT.com   2014-03-16 08:44:52  


 
  “先经后政”甚至“只经不政”的惯性思维已经难以为继

   长久以来,马当局在所谓“先经后政、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的导向下,对两岸政治接触一直抱持保守立场。而在民进党的恶意掣肘和美国的外部施压等因素影响下,马当局“先经后政”甚至已经演变成了“只经不政”,在开启两岸政治对话、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签署和平协议等重大议题上,一直犹豫徘徊,裹步不前。

   但随着两岸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目前马当局的这种惯性思维已经愈加凸显出其缺陷与不足。政治互信的不足,不但影响两岸政治接触,也将影响两岸经济融合。未来马当局若继续回避政治议题,两岸关系往前进展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甚至陷入“不进则退”的困境。为了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深化发展,2014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巩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促进经济融合,推动交流合作,开展协商谈判”。李克强刻意强调要“巩固增进两岸政治互信”,而且还将之放置到“促进经济融合”之前,显见两岸政治议题已经无可回避。台湾当局应该正视两岸目前发展的这一客观需求,早日与大陆开启政治对话,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向机制化和制度化方向迈进,真正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大陆对“习马会”举行地点持开放态度

  随着2014年初“张王会”以及“习连会”的顺利上演,两岸民众对于“习马会”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受到称谓、议题、地点等因素的干扰,目前两岸对于“习马会”以何种方式举行、在哪里举行、讨论哪些议题等,都没有完全达成共识。

  2014年两会举行期间,海内外对“习马会”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又表现出了高度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大陆权威人士对此也作出了重要回应,3月5日,国台办主任张志军表示,两岸领导人会面既然是两岸之间的事,谈的也是两岸关系的事,应该自己找地方。张志军的回应至少蕴含了两层意义,首先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其次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地点应该由双方通过沟通协商来解决。国台办副主任叶克冬也表示,“习马会”属于两岸关系发展具有想象空间的一部分。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则进一步透露,“习马会”地点由两岸商量,想像空间很大,包括可像当年“辜汪会谈”选在第三地。孙亚夫还表示,如果我们对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内容设计得很丰富,这时候想像空间还可以更大。

  显然,大陆对于两岸领导人的会面是持欢迎态度的,对于双方会面的地点也是持开放立场的。未来台湾当局能否以此为契机,正面回应大陆所释放出的善意,而不再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性问题,早日实现“习马会”,值得期待。

   当然,2014年两会中涉台部分的新政策与新论述远非以上几点,对于马当局释放出的信息量也异常丰富,例如两岸“经济合作”向“经济融合”转变,“两岸一家亲”理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体现出两岸关系由量变向质变的转型,等等。但由于已经有其他学者作出过详尽解读,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