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与智者对话:郭震远活出真实人生

http://www.CRNTT.com   2014-05-06 00:29:42  


2005年8月,郭震远在台湾阳明山留影。(翻拍照,郭震远提供)
 
  第一,要有大局观,能总体把握大势,这点是最重要的。他说,世界的变化非常复杂。尤其在转型期,很容易被眼花缭乱的具体事情弄得没有主见。如果能够把握住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大趋势,就能把一些具体问题看清楚。比如中美关系,虽然复杂多变,但只要把握住总体趋势就不容易迷失。一方面,中美两国不能对抗也不会对抗。两国的领导人都非常明白,对抗对两国来说无疑是灾难。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强大,中国不会和美国对抗,而美国对中国确实有疑虑,但与中国对抗,既不符合美国长远的战略利益,也损害美国的现实利益。所以,美国对中国必然是“借重加牵制”。作为超级大国,奥巴马也不是低能,他的身边还有那么多幕僚。

  第二,要做到唯实。郭震远说,文章怎么考虑、怎么写都行,但必须牢记一点,自圆其说。首先,要做到逻辑的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其次,观点的论证必须得站得住脚。由于受到自然科学的训练和以前三位老师的影响,做研究的时候,他一直很讲求“实”,力求接近事实本身,用事实来分析。不过,他也认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如何把握信息的本来面目,很考验功力。很多年轻的同志也常请教他说,为何同样一份材料,我们只能从中读出一个信息,但到了您的手上却能从中看出多个信息层面?郭震远说,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人的历练。他说,做研究,多少还需要一点悟性。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第三,认准了,就要敢说、敢做,更要有敢于表达不同意见和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郭震远说,经历了三次大争论,有朋友私下和他说,老郭,其实我也是这个看法,但就是不敢说出来。当然,有时,这种反主流的思维观点也会令他遭受一些质疑和批评,但是他却能够做到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说,这种动力主要来自于自信,因为我认为我的看法是正确的,不论是观点还是论证。所以,他也不怕和任何质疑他的人进行辩论。久而久之,这也让他更加自信了。

  六、追忆学生时代 影响他至今的三位高人

  说起做研究,郭震远认为能够如此如鱼得水,离不开学生时代的三位老师对他的启蒙。读高中的时候,郭震远和很多同学一样,喜欢一股脑地埋头狂做题目。结果,他却引来了数学老师胡老师的一顿批,“别一味追求做题,要多动脑,少动手。”这对一直接受着要多动手这种传统教育的郭震远来说,简直是逆天的改变,听得一脸茫然。老师告诉他说,以你的水平,几乎已经没有做不出来的题目,做再多也不会有太多用处。不如拿到题目,先想想有几种解决方法,当中哪一种方法是最有效和便捷的,而不要急于马上解答。刚开始,他很是不习惯,硬着头皮强迫自己坚持了一年多才慢慢适应。他当时也没想到,这样的特殊待遇却帮助他养成了一个做研究的好习惯。但凡一切,不要急于求解,而是从多途径中找寻最便捷有效的思路,这也是他后来的研究报告一直能保持新意的关键。一直到现在,他都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如果拿到一个以10天为限的报告任务,他会用上6天时间在思考如何写。

  郭震远高中的班级在南昌当时是一个重点班,学校为了力保这个班的高考,特别请回了已经退休的李老师给他们上语文课。虽然已经过去50多年,郭震远说,他依然记得,有一次李老师请他们写一篇有关《青春之歌》的读后感。这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58年出版,在文革期间遭批判,主要是写革命时代以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与奋斗。按照写读后感的常规模式和套路,应该先交代小说的内容、中心思想,再谈感受。当时,郭震远觉得这么写没意思,而是集中写了对小说中二号男主角余永泽的看法,而且与当时的主流评价有所不同。后来,他才知道余永泽的原型其实就是北大的一位著名教授张中行,在书中是反面人物,因为埋头书斋、钻古文堆,听了胡适的话而走到了革命运动的对立面,最后和林道静分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