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亟须加快养老保障多支柱建设

http://www.CRNTT.com   2014-08-29 08:40:3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中评社北京8月29日讯/随着中国城乡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年老一代的养老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中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老龄化进程正迅速加快,社会供养老年人的负担在持续加重,养老基金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这样,年轻一代未来“无钱养老”的问题便浮现出来。当前,中国亟须加快养老保障多支柱的建设,积极探索养老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途径,从而有效化解未来的老龄化危机。

  老龄化社会需要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叶响裙文章表示,中国现有人口13.4亿,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13.3%,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8.9%。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比例超过3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突出问题,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应对老龄化危机,中国政府已适时对原有的退休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其中,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用于供养年老一代;个人账户部分采用基金积累制,用于参保的在职人员未来的养老保障。然而,在实际运行中,中国各级政府采用的是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的混账运营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两部分之间没有隔离。由于全国大多数省市统筹部分养老金当期收不抵支,因此,为保证当期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在财政补贴之外,这些地方还会挪用参保职工个人账户的资金,这就产生了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表明,即使采用了“寅吃卯粮”的策略,中国城镇职工养老替代率仍然由2002年的72.9%下降到2005年的57.7%,到2011年甚至降至50.3%,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

  要有效应对老龄化危机,确保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保持在合理水平,就要建设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所谓多支柱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公共养老金体系;二是企业年金计划;三是个人自愿性储蓄。企业年金与个人自愿性储蓄这两大支柱能在公共养老金基础上再增加20%至30%的替代率,使老年人退休后工资替代率水平达到80%以上。实践证明,建设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是有效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选择。譬如美国,除公共养老体系外,还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和个人自愿性储蓄计划,目前这两大支柱己覆盖了大多数在职人员,切实提高了美国人退休后的养老保障水平。

  为提升民众养老待遇,也为分散、化解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压力,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在实现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轨后,需要大力推进企业年金与个人自愿性储蓄等养老保障体系多支柱的建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