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地方债新规开启政府融资模式变革 | |
http://www.CRNTT.com 2014-10-06 08:24:08 |
京华时报发表特约评论员徐立凡文章表示,对地方政府发债进行制度规范,现实原因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已成经济发展的潜在隐患。审计报告和财政部的测算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直接和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约有12万亿元,总体风险可控,但其间存在的主体混乱、利益输送、暗箱操作等现象,使人对地方债的风险评估难以乐观。 文章分析,地方债新规体现了与新预算法的对接,同时对地方债怎么借、怎么用、怎么还做了更详细的规范。在借债环节,意见要求,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等举借,同时明确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实行限额管理,并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在用债环节,意见要求,地方政府举债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对违法违规融资和违规使用政府性债务资金建立惩罚机制。在还债环节,意见规定,地方政府对其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 在为地方政府举债加设安全闸门的同时,新规也充分考虑了地方政府的合理融资需求,并通过分类处置的方式,拓宽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意见鼓励承担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的企业积极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中期票据等市场化方式融资;对融资平台在建公益性项目,允许过渡期内继续通过银行贷款等原定融资方式筹资建设。同时允许地方政府为保障性住房、公路、水利等项目建设发行专项债券,或者将一般债券资金用到这些领域,增加新的资金来源。 有导有疏,有放有收,旨在解开地方债上的死结,消除潜在风险,启动地方政府融资模式变革;同时也折射出通过对地方政府发债的授权和管理,调整央地关系的深意。授权地方政府有条件发债,实际是授予地方更大的财务处置权;加以规范,则在于催化地方政府的责任主体意识和市场意识。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