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逆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http://www.CRNTT.com   2015-01-14 10:02:29  


 
  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城市化率就已经达到75%以上。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曾经出现了大批劳动力进入东京、大阪、横滨等大城市的现象,一时造成东京等特大城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城乡差别逐步拉大。但1975年以后,受整个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工业增长速度减慢,逆城市化开始凸显, 城市人口逐步向东京、大阪等大城市集中的现象逐步减少。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由于土地价格上涨,加之交通的发展,日本出现了和美国城市发展史上同样的情况, 城市居民和企业开始离开市中心,纷纷向周围城郊和卫星城市迁移,逆城市化运动发展迅速,形成了城市带和城市群,大城市市中心区人口明显减少。

  综上可以看出,逆城镇化是一个现代国家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路径。实际上,那些城市化率高的国家,农村化率也非常高。他们既是城市人,又是农村人,既是工人,又是农民,可谓真正的城乡一体化,真正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和消除了“城乡差别”。

  四、怎样推进逆城镇化

  文章指出,新世纪新阶段,在大规模城镇化的同时,在中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镇化的趋势也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向往去郊区生活和居住。如何利用好逆城镇化契机,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和消除城乡差距,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坚持城镇化和逆城镇化同步进行。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产城互动结合、和谐生态宜居为主要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这就说明了新型城镇化既有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也包含从城镇向农村的流动和市民向农民的回归。其实现在我们对中心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的调整,把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交通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等功能向有条件的小城市或城镇分解,就是逆城镇化。但这种逆向城镇化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农业社会,而是要对高度城市化所引发的陷阱做一些弥补,从而消除一些城市病,建立一种新的城市范式。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和分步推进相结合。城镇化也好,逆城镇化也罢,主要还是人的现代化,逆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也来自人本身的内在需要。一般说来,有两类人逆城镇化的动机比较强,一是生活在城里的有钱人,他们有实力和条件在城里工作生活,在乡下享受田园休闲;二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城里人,也许他们并不大富大贵,但由于强烈的乡土情结,即便他们在千里之外工作,也有极强的内驱力要把祖居建造得更好,或者是在附近的乡镇或者县城购房建房,并不时回家省亲,甚至退休后回归乡里。不论上述哪类情况,都是逆城镇化的重要推力。同时,逆城镇化还应坚持分步推进,更不能一哄而上。美国“逆城市化”的时候,首先是富人先搬出去,因为他们很有能力也有实力,可以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他们搬出去之后,附近的一些相关基础设施就可以建设起来了。其次是中产阶级搬出去。最后,随着更多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一些工厂和企业也搬出去了,这样到最后形成一个个具有多项城市功能的小城镇。这样的小城镇环境优雅,交通畅通,治安良好,公司和企业又都在附近,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也配套,逐渐就会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而又依附于大城市的小城镇或卫星城市,这样就自然完成了逆城镇化的过程。中国的逆城镇化也应该学习这种自发的模式,而不能靠政策推动和群众运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