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夯实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

http://www.CRNTT.com   2016-05-16 07:48:04  


 
  3。产能过剩问题严重,通缩预期风险需要正视。当前,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既是宏观调控的结果,也是市场需求环境变化的反映,尤其是受外需不振甚至下滑冲击的影响更加明显。随着经济增速回落,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部分产品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暴露。从各种数据来看,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利用率仍然偏低。产能过剩不仅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还造成恶性竞争、行业利润率下降、失业增加、通货紧缩等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后果。今年一季度CPI通胀同比上涨2.1%,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达4.83%,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刚跨过荣枯线。我们认为,通缩风险虽然不宜夸大,但也不容小觑。

  4。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产业“快打慢”效应凸显。从房地产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来看,1987—2014年平均贡献率达到15.0%,而房地产投资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作用,对稳定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为1.77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为6.2%。显然,由于去库存,给房地产带来些新的机会,增速有所回升,但能否企稳还需进一步观察。从长远来看,房地产市场降温是个大的趋势。基于房地产、传统制造业等传统增长点的大幅下滑,而新的产业增长点正在孕育,新旧增长点转换无法实现有效衔接,有些地方甚至“青黄不接”,从而出现新旧增长动力的“快打慢”效应。新兴产业受市场竞争环境不完善、技术支撑不足等因素制约,个头尚小、势单力薄,短期内还难以成为像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传统引擎”。

  5。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当前,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进一步加剧。一是要素供给的制约。从现状和趋势看,中国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能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以要素驱动为主很难实现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二是资源能源环境恶化的制约。中国资源能源消耗总量大和利用率低的问题突出。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退化严重,环境承载力已逼近极限,主要能源、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石油和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与资源环境相并列的人口问题同样亟待调整完善,2014年16—59岁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为67%,自2010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下降。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预计“十三五”时期的传统“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会不断提高。中国必须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大幅增加中高端人才比例,转变过去依靠“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充分释放“人才红利”。

  三、催生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夯实长期持续向好的基础

  文章分析,中央确定“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年均6.5%以上。虽然增长指标留有余地,但完成这样的任务,也还是不容易的,是要下大功夫的。要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创新核心位置,催生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1。优化宏观经济政策,坚持区间调控加定向调控框架。要保持6.5%以上的经济增长,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要稳,更要优化。要坚持“稳增长靠宏观调控创新、靠改革激发增长活力”这一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思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由于中国经济在艰难的转型升级,必须以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因此,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要注重让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坚持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财政政策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定向调控政策,把钱花在刀刃上。加大财政政策破解“三农”障碍、扶持小微企业培育、推动“双创”发展等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金融政策方面,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降低长期国债利率,引导市场利率水平沿着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通道下行。

  2。积极化解产能过剩,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经济转型困难重重,必须痛下决心有“破”有“立”。“破”旧产能过剩,需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协同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扩大国内市场规模,巩固拓展国际市场。还要积极强化需求升级导向,促进产能结构优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可通过分解落实年度目标途径,在落实完成“十二五”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基础上,以提高财政奖励标准,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等措施,鼓励地方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在探索化解产能的同时,要下决心把人分流出来,密切关注职工分流和再就业问题,用好1000亿专项资金,严防下岗潮,兜住网底。“立”就是发掘新增长点,建议加大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尤其是边疆、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相互联系、开放的国际机场群,高速铁路、公路网,电网、石油和天然气管道网,包括城市地下管网等。加大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力度,加快城市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供给。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物流和互联网金融等作为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和资金成本。

  3。以科技创新推动创业,以大众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双创”战略和政策的落地,实现创业激发和引入,以经济结构优化带动就业结构调整,以资金链引导创业创新链,以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以产业链带动就业链。巩固第一产业,拓展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激发第三产业,通过“双创”带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升级,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以保持和带动就业结构调整,就业总量稳定增长,就业空间拓展。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更加注重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努力培养出更多像德国那样兢兢业业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培育“工匠”大国,让中国制造业之大国重器能够发挥综合的比较优势,抢占国际产业的制高点。

  4。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发展内生持续动力。要加快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创新和体制突破。加快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经济发展动力。在进一步深化和巩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同时,全面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和要素市场化等改革,努力实现改革的重大突破。要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的攻坚战,向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向推进,促进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央企业的战略调整和兼并重组也应更加深化,目前看还有很大的改革余地。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方式与机制,进一步健全市政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等领域的投资运营机制,推动PPP发挥更大作用。抓住当前有利的全面深化改革窗口期,顺应市场预期,加快推进利率、汇率等市场化改革,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价格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5。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打造合作竞争的助力。虽然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且国家地缘政治热点此起彼伏,美国在南海等地兴风作浪,意图牵制中国发展的动机不言自明。但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趋利避害,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我们要加大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力度,增强中国在国际经济规则调整和制订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积极参加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国际规则制订,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进一步完善扩大出口和增加进口政策,提高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巩固出口市场份额,推动高铁、核电等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对企业“走出去”给予更大的支持。务实推进“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加快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加快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启动实施一批前期收获性工程。

  6。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包容式发展。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思路,多些雪中送炭,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体生活,更加重视社会稳定。中国的基础产业,有的如农业是弱势产业等等,都存在投资不足、欠帐太多的问题。加强这些短板项目建设,可以把短板补长,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能得以提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同时要加大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好脱贫攻坚战,加快实施精准脱贫战略,重点围绕确保到2020年前每年完成1000多万人口的脱贫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些紧迫问题出实招。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支持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公开、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特别是要下大力气治理雾霾“毒瘤”,努力使“APEC蓝”“阅兵蓝”成为一种环境新常态。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