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美智库中国通戴博:从《北京人在纽约》起步

http://www.CRNTT.com   2017-07-30 00:10:11  


戴博是中生代美国中国问题专家 资料相
 
  火了以后为什么没有进军中国演艺界,成为更大的洋明星呢?戴博说:“其实这个机会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他表示,确实有些剧组找过他,他看了一些剧本,不喜欢。他说,从《北京人到纽约》到现在,中国没有一部以外国人为主角的电视剧,而且外国人的角色总是很公式化。“如果我选择进演艺界,如果《北京人在纽约》刺激我的虚荣心,觉得我自己可以做大明星,如果走那条路,那就太傻了。”戴博对自己的选择并无丝毫后悔。

    文化交流促进者 人民融合亲历者

  虽然没有当影视明星,但戴博后来一直从事着美中文化艺术教育的交流工作。他在中国前后生活了11年,参与过中文版《芝麻街》及其他少儿节目的制作;2001年起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美方主任六年;出任美国住宅与城市发展部与中国建设部共同举办的“中美住房合作项目”主任。中文越来越熟练的戴博还担任过江泽民、李源潮、卡特、基辛格等中美政要的翻译。

  回美后,戴博从2007年到2013年担任马里兰大学美华中心主任。多年的美中两国交流经历,那时已经使他成为在美国外交学界崭露头角的“中国通”。他主持了家乡雪城大学的“中国论坛”,经常在美中媒体担任中美关系与中国事务的评论员,还到国会出席听证会,在东西方研究中心、亚洲协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史密森索尼安学会等智库演讲。2013年9月起,戴博接过退休的前驻华大使芮效俭(Stapleton Roy)的重担,出任美国顶尖智库“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的“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主任。

  戴博承认,文化教育交流对于美中关系的良性发展非常重要,但其效果很难用统计数据具体证明,因为互相影响,改变思维和态度是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在多年实践过程中,戴博感觉到一些刻意做的项目,效果反倒不尽如人意,像当年他参与过的中文版《芝麻街》,因为美中双方理念和文化背景很不同,中文版本效果与美国版的《芝麻街》大相径庭。相反,戴博认为,民间自发的人文交流和移民效果更彰显。他说,中美交往40年,最大的成果是中国来美移民和从美国回中国的“海归”。

  戴博指出,现在美国人口密集的地区,像纽约、加州等地,美国人并不觉得中国人是外族,中国人可能是他们的同事,是邻居,孩子们是同学、是球友,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才是真正起作用的。以后如果中美关系越来越糟糕,这些人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