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港澳论语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中评智库: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 如何供应?

http://www.CRNTT.com   2020-01-21 00:18:08  


 
  再次,中华文化圈公共产品的供应方案要在两岸三地之间进行充分的磋商,包括公共产品的类型、内容和供应方式。有时候两岸之间难以达成协议,可扩大磋商范围,邀请海外其他地区的华人精英一起协商。这是新一轮的建国大业,是文化中国的建构过程。需要理解的是,中华文化圈的公共产品提供不是政治宣传,也不是意识形态灌输,而是在瞭解海外华人的需求之后,根据他们的需求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公共产品。对于台湾来说,它在文化中国的建构过程中有着相当大的活动空间。平心而论,台湾的政治精英受过良好的中国文化教育,既能通古,也能博今,在文化中国建设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他们缺的是一个可以发挥作用的文化大平台。他们的知识能量在岛内无穷无尽的选举中消耗殆尽,抱憾终生。相比台湾,香港的知识精英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性较强。他们更为接受西方的文化,这是英国长期殖民政策的结果。他们在文化中国认同上的矜持态度,影响了香港年轻人对中国的认同。即使这样,香港的知识精英和年轻人不应该被排斥在文化中国建构过程外。

  第四,中国文化圈的公共产品提供要与时俱进,要有创新精神。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更多的年轻人依赖于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日常交流。在同一个社交网络平台上,即使来自不同族群的年轻人,他们的沟通也是顺畅的。一个表情符号,一种网络语言的表达,甚至类似火星人的文字,他们都能理解,并乐此不疲。这些行为方式,其他网络社交平台的年轻人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沟通。在当前的条件下,还难以让两岸三地的年轻人使用同一个网络社交平台,但还是可以给海外华人圈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可以从纸质媒体入手,比如在海外建一批中文图书馆或阅览室,两岸三地提供免费的书籍和刊物。鼓励两岸三地的青年学子使用对方的图书馆,政府提供必要的免费服务。可以考虑在这些图书馆邀请两岸三地的知识精英在图书馆开设讲座,与读者进行交流,讲授中国的文化传统,其费用由政府支付。

  第五,在两岸和统进程停滞的情况下,不妨概念先行,架构先行。具体来说,就是超越国家主权之争,在旁边搭建一个文化中国的架构。这个文化中国最大限度地涵盖两岸三地对一个中国的认知,以寻求两岸三地在一中认知上的公约数,因此是去政治化的、去标签化的。这个文化中国既有历史的传承,更是面向未来的寄托。在主权统一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实现文化认同的统一,从而为主权的完全统一创造条件。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是年轻人增长知识、深入社会、结交朋友、提升自我价值的途径,其效果不亚于围墙内的高校教育。为此,两岸三地可以考量在政府的支持下,由第三方出资,设立各自人文旅游项目,鼓励港台澳以及海外华人的青年学生到大陆旅游,饱览祖国的山水风光,接上祖国的地气,提高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力。大陆青年也接受资助到台湾旅游,与当地的居民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保持密切的交流和互动。如有条件,可以资助香港学生到世界各地尤其是贫穷的地方旅游,打开眼界,增长见识,加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六,要更新对海外华人的认知,把那些户口不在两岸三地的海外华人也视为中国大家庭的成员。中国虽然不承认双重国籍,但可以从文化中国认同的角度将这些海外华人纳入中华文化圈,就像以色列把全世界犹太人当做它的人民一样。现在的华人与以前不同。这些海外新华人从两岸三地移居海外,其世界观和行为方式都已经形成,尤其是大陆出去的新华人,对文化中国的认同非常强烈。但在主权至上的指导思想下,这些新华人往往受到排斥,被归到外国人一类。这跟周恩来时代的做法不一样。当时,很多非中国籍的海外华人都被中央政府定性为自己的同胞,在各项政策上给予优待,因此那时候的中国尽管没有现在富裕,却有强大的吸引力。实际上,海外新华人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和香港,对文化中国是相当的认同。台湾保留了旧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书写繁体字等,但台湾的中国文化传统也在丢失。很多台湾年轻人受到商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不愿意在学习中国文化上下功夫。而很多香港人本来就是从大陆过去的,文化程度较低,移民海外后,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忘记中国文化,起码会说中国话。大陆的新移民更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不要忘记中文。尽管两岸三地学习中国文化的动机不同,但他们的愿望是一致的,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中国文化的环境。可是在海外,不能指望当地政府提供学习中国文化的公共产品,这毕竟要花费纳税人的钱。祇有中国政府才有实力和意愿为海外华人提供学习中文等教育公共产品。这是构建文化中国认同的大好机会。两岸三地可以携手并进,充分调动各自的资源,给予所有的海外华人消费文化中国公共产品的机会。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或是阿里山和日月潭,或是上海滩和铜锣湾;无论他们是否拥有中国户口,祇要有一颗中国心,就可以充分享受文化中国公共产品的消费。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