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孙立平:危机提出了一个真正的问题

http://www.CRNTT.com   2009-03-04 09:03:51  


 
  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

  首先,生产过剩危机将可能周期性发作,而且将会成为我们要不时应对的一个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才真正完成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其间要解决消费信贷、城市化、中产阶层发育、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前,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的不时爆发就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国来说,这场危机实际上标志着一个经济时代的结束,一个社会时代的结束。其实,这次金融危机也会导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根本性变化,从而对中国的发展方式产生根本性影响。从短期来看,西方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期,需求萎缩,对中国的进口减少,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驱动力之一;从中期来看,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会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中国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可能要比过去几年不利得多;从长远来看,全球化过程可能要进入一个新的探索期,中国发展外部环境中的变数会明显增加。因此我们不能把这场经济危机看作是一个插曲,从现在起,我们需要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这种今后可能会不时发生的经济危机。

  其次,必须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场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如何理解这个机遇?目前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下降,趁机建立资源储备是一个机会?世界上其他地方出现空白,我们填补进去是一个机会?但我认为,最大的机遇,就是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之下,下决心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那么,要转变发展方式,究竟要转变什么呢?有人认为,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但我认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将发展转到内需的基础上来。内需问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国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的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走出经济危机的重要出路,就是社会变革、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这种社会变革从眼前来说是创造形成内需的社会条件,从而成功应对这场经济危机;从长远来说,则是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奠定新的基础。

  再次,形成承受和应对经济危机的制度化条件。为什么要提“承受”二字?有两个原因:其一,前面已述,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可能是我们今后要不时面对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也需要一场经济危机,需要借助经济危机的压力和动力,把发展方式真正转变过来。其二,从这次金融危机的情况看,我们承受经济危机的制度化条件是很差的。为什么要保8,为什么只有8%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才能使一些问题不致于恶化?这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是有问题的。应对经济危机的含义之一,就是应当正视经济危机的某些破坏性后果,该破产的就应当破产,该倒闭的就应当倒闭。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能力承受这种冲击和震荡?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现在的相关制度安排是很脆弱的,我们的思维也是很脆弱的。我们现在需要有一个承受经济危机震荡的制度性条件,包括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安全网。

  而这,恐怕才是这场危机给我们提出来的一个真正的问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