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 
绿营媒体制衡台湾政局 有多大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09-06-09 00:39:40  


 
    对绿色媒体不悲观 绿媒因为数量少而分到的饼相对较大

  国民党是党国体制,党国体制一定控制媒体,把它当做统治工具。因此,在台湾民主化过程中,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当局当年宁可先开放党禁(民进党1986年9月28日成立),再开放报禁;台湾的报禁是1988年1月1日才解除,媒体解禁晚于开放党禁。

  长期以来,媒体和党国关系良好,像戒严时期的报禁年代,联合、中时的老板都是国民党的中常委,且长期寡头垄断,获得超额利益,都赚得饱饱的。当时不仅中时、联合“两大报”待遇很好,可以送记者去美国深造,培养人才,电视老三台员工甚至一年领25个月薪水。因此,就蓝绿媒体来讲,绿明显吃亏,蓝色媒体占寡头垄断利益在前。

  二千年政党轮替之后,这种情况并无改变。党政军退出媒体的口号,根本是“蛋头”想法,被党国体制者拿来巩固自己在野时的堡垒,党国体制从来没有真正退出媒体;蛋头的民进党执政,却落得“我退人不退”。果然,去年国民党再次掌权,逼退“中央广播电台”独立董事、中央社换自己族群掌控、公共电视预算饱受刁难,搞到连国际知名机构自由之家、无疆界记者组织、国际记者协会(IFJ),都关切台湾新闻自由倒退。

  尽管如此,我对绿色媒体并不悲观。电视一片蓝海,报纸只有一家自由时报,广播也很少绿意,包括陈师孟先生要进入广播界,吕前“副总统”要创办“玉山午报”。我觉得蓝媒竞争者众,绿媒因为较少,物以稀为贵,能分的饼反而相对比较大。同样重要的,办一家监督或批判政府的媒体,虽然比较辛苦,但是相对符合公众期待,也是新闻机构的天职,要比经营亲执政当局的媒体有意思,也更有市场。马英九政府以无能、傲慢着称,绿色媒体绝对有报导不完的题材可以发挥。

  台湾媒体市场机制有点失灵,也没有好的退场机制。台湾有全球最多的新闻台,有线电视频道100多个,根本看不完,一家媒体只要抓住一部分分众,就可以生存。

  有报导说,年代电视40几亿元,壹传媒黎智英说要买,但人家不卖。报纸虽是夕阳工业,但仍有适当利基;晚报市场虽小,但找到适当利基,就算饼很小,因为只有一家,还是可以生存。

  像每天晚上那些CALL- IN节目,很多绿色的人担心去年“总统”大选后会收起来,我说绿色再不济,也占有四成,而目前仅三立和民视两家分,分到的饼未必较小。

  陈师孟先生开电台节目,少数也可竞争,问题是有没有找出利基、特色。报业也是如此,过去只要有好的编采团队,控制纸张、印刷,薪资等成本少于广告、卖报收入,即可长远经营。如今网路带走一部分广告,但因为绿色媒体数量较少,只要找到利基与特色,精算最适当规模,专业经营,以确实的服务争取公众支持,提升附加价值,让成本低于广告等收入,仍有生存空间。艰困的大环境,只代表挑战更大,难不倒有志者。

    媒体要专业经营 不要变成政党和政治人物的传声筒

  因此,我对绿营投入媒体,一点都不悲观,当然要专业经营,找出自己的特色与生存之道,自有发展的空间。

  报办最重要的,是以扎实的内容,服务公众。媒体可以文以载道,宣传某一理念,但不要变成被政治或商业利用的工具;工具化不但有失立场,也会被读者所唾弃。绿色媒体最大的利基,就文以载道而言,是服务“台湾主体性”这大一块民意市场。联合、中时在台湾民主化过程,从“两大报”沦落,就是自外于这样的民意潮流。不过,以台湾为主体,是以此服务公众,不是变成民进党和政治人物的传声筒,反而要以此善尽监督的责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