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再次修订国史 纠正历史原因所酿缺憾

http://www.CRNTT.com   2010-08-10 08:19:02  


 
  存有哪些缺憾?

  “二十四史,体例不一”

  新京报:能否详细解释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不足和缺憾在哪里?

  徐俊:1956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要整理出版“面貌全新、校勘精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二十四史”。1958年,毛泽东指示吴晗、范文澜组织标点“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随即在中华书局组织下,制订了《二十四史整理计划》。

  由于时间比较紧,导致“前四史”的整理方式、体例都不一样。最后只有《史记》赶在1959年国庆前夕出版,其他三种直到1965年才陆续完成。

  新京报:其他各史什么时候整理出版的?

  徐俊:在整理“前四史”的时候,其余二十史的整理工作也陆续展开,由于参加点校的学者分散在全国各地,时间难以保证,1963年,中宣部发文将各地点校者全部借调到中华书局。那一段没有太多政治干扰,后来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和点校体例,在这一时段基本得以确立。1966年,“文革”爆发,整理工作停滞。

  1967年5月,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要求中华书局继续点校“二十四史”,但由于政治干扰严重,随着戚本禹的垮台,点校班子自然解体。

  1971年,“二十四史”点校重新上马。《清史稿》的点校,虽然1958年就提出了,但真正开始是1971年“二十四史”点校恢复后的事情。

  1977年底《清史稿》和《宋史》相继付型,次年初出版,点校工作完成。

  新京报:其他各史也存在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吗?

  徐俊:也有,整理工作历时20年,前后三个时段工作方式、校勘标准都略有差异。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