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 
十个人的春节返乡笔记

http://www.CRNTT.com   2011-03-03 14:00:30  


 
  南都周刊记者_张雄

  一

  正月初二那晚,一些锣鼓唢呐合奏的音乐在黑漆漆的夜空盘旋不去,全村都听得见。这说明某家老了人。在皖西南大别山余麓的这个小村庄,这已是不多见的传统节目。死了人吹吹打打,为亡灵送行。从我记事时就有,我小的时候,他们吹的是黄梅戏;如今他们的曲库里多了些流行歌曲,比如《血染的风采》、《天路》。演奏者以固定的4/4拍演奏所有的歌曲,这样每首歌听起来都显得无精打采。你听着那些令人恹恹欲睡的调子,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演奏者慵懒的面容。

  天一冷,死人就多。逝者80岁,生前是位有些文化的乡村教书匠。这岁数在我们村算是高龄了。每年全村大约有40多个老人告别人世,但每年新生的婴儿却不到40人。从十年前开始,年轻人就结群离开村庄,去外面打工。平时在村里闲逛,很难遇着40岁以下的年轻人。人越来越少,山上的草越长越深,渐渐便有了野猪出没。月黑风高夜,它们亮出锋利的獠牙,把玉米地拱得稀巴烂。

  那些无人砍伐的野草在这个干燥的冬天成为村里的隐患。腊月里的最后几天,村支书开着自家的小货车四处奔走,指挥村民扑灭那些因上坟烧纸引起的山火。让人兴奋的焦糊味儿在空气中弥漫,人们看着那些成片被烧得黑漆漆的山头,习以为常。

  只有我奶奶觉得可惜。要不是这两年身体不够好,她一定会把山头上的柴禾都砍回家。她喜欢把茅草编成的草把子整齐地堆到灶台底下,瞅它们在柴灶里“呼”一下变成跳跃的火球。火光映到脸上忽明忽暗,安静祥和。

  1951年,我那在县政府门口站岗的爷爷请假回家,带上几个小伙抬起花轿,去几十里外把我奶奶接到这个叫燕窝村民组的地方。从此她一直住在这里,到现在整60个年头。

  奶奶为这个家族生了五个子女,看着他们成人成家,他们都从这里走了。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她是这块土地上的国王,房前屋后每棵树上的疤痕她了然于胸。三间瓦房旁边,是她的竹园和菜地。这些加起来,就是她在60年里最密集的活动范围了。

  在一个民风算不得淳朴的地区,奶奶对四邻难免抱有戒心。作为一项日常活动,她要摆出一副不经意的样子在家边巡视,看竹园里有无人偷笋,看菜园有无家禽侵入。每年除夕夜,屋外的爆竹礼花声震破房瓦。她总是如临大敌,强迫症般打开前后门,观测那些焰火的流向。“它们都是冲我家这边来的。”她分析道,并指挥我点燃烟花,对准对方的方向,还以颜色。

  她是极称职的家园守卫者。这里的一树一草一块石头,我奶奶都认识它们。它们静静地呆在那里,她看着它们就知道自己还在。

  我们总是表示“嗨,何必这么小心”的种种不介意,我们想安慰她。她叹口气说,等我死了家里这点地方都得被人占完,你们看着吧。没错,我们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占就占去吧,反正我们都出去了,谁在乎呢。终有一天她所做的一切都将失去意义。

  不过我们都没想到的是,这一天似乎来得早了些,并且不是按照我们预想中的方式。夏天里的一天,村民组长上门通知: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需要,全村各家都将拆迁,集中安置到几公里外的一个“新农村建设点”。那里将按照城市小区的规划,建成一片模仿欧式风格的“农家别墅”。

  我们都认为这是件好事,那个地方离镇上近,买菜看病都方便。

  “那里有柴禾么,可以烧柴么?有菜园竹园么?”奶奶说,“在这里住60年了哎。到老了还要搬走,何不来一场大水把我们都带走算了呢。”

  二

  但奶奶还是在《拆迁安置协议》上签了字。她当然不愿意搬,但她一定会签字。因为99%的村民都签了字。

  村庄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宏大的一次变革。这个丘陵地区的“农林生产大村”多年来是各种地图上的空白区,在206国道忘情疾驰的司机们没理由对路边那条无名岔道多留意一点点。跟绝大多数沉默的村庄一样,它安宁而有序。

  大约三年前开始,村民们开始感到本村出名了。本村的成名方式与村支书和另一名能人有关。能人白手起家在邻省一城市打通了军政两界关系,在身家达到亿元后他决定“为家乡做一点事”。与村支书在办公室一席长谈后,他决定斥资八千万元承包全村所有荒山荒地,他的目标是,将全村林地流转一万余亩,打造“万亩桂花园”。

  这个计划引起了周围县市的好奇,省林业厅厅长专程过来考察,认为我村可成为“省会的后花园”。此过程中,村支书出色的沟通力和执行力受到了上级的肯定。明星效应带来资源倾斜,本村被定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然后,市政府在去年将本村列入省“城乡统筹”整村推进示范村。

  这不是一个强制拆迁计划,但多数人是愿意拆的。去年夏天我回乡与村支书谈起此事,当时计划的风声刚放出来,他预计不愿意拆的有20%。但到秋天签字时,全村1392户不同意拆迁的只有4家。

  有三个村民小组因为没被飞机航拍拍上,在第一批规划时未被列入拆迁计划。组长带着村民们到村委会找村支书说理,“要求一视同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