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中国富豪收藏多半血本无归

http://www.CRNTT.com   2012-09-25 14:46:40  


 
  第一个阶段是在2005年之前。那时候,富豪们的收藏活动主要是在国内文物专家们指导下进行。正因为如此,这一阶段的富豪收藏呈现两个特点,一是交易地点多数选在海外,二是收藏品基本上选购一些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和宋、明两代的官窑和名窑瓷器,还有少量的古字画和元青花瓷器。道理很简单,专家们认为:好东西、真东西都在国外。在品种选择上,那时候专家们的眼光还比较客观,在帮助富豪们评估文物市场价值的同时,能兼顾文物的自身文化品质,加上当时中国文物的价格刚刚步入上升通道,所以买回来的东西基本上还可以算作“价廉物美”;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5年-2007年。一些国际著名拍行在结束了2004年的中国拍卖路演后,果断地将中国文物推上天价,佳士得(微博)拍卖行力拔头筹,以两个亿人民币拍出“鬼谷子下山”青花罐,一举唱响元青花神话。此时,少数精明的浙江富豪,借机将前期误打误撞买下的元青花高价出售,赚取了可观的利润。可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情况是:更多的富豪看到了艺术品投资的暴利,争先恐后地涌进拍场。而此时的文物专家们也已经被天价拍品搅乱了心智,多数人都匍匐在外国拍卖公司的“金槌”之下,人家上拍一件,他们喝彩一片,进一步推动了国人海外夺宝的热潮。

  进场的人多了,元青花供不应求,一些国际拍行便不失时机地又推出了以官窑瓷器为代表的清代宫廷器物。于是,中国的新富豪们开始规模化进军海外拍场,疯狂抢购元明清三代宫廷器物,除开官窑瓷器之外,一些宫廷摆件玉器、铜兽首等,都成了富豪们的竞买品种,导致中国文物的价格陡然飙升,那些外国拍行赚得盆钵具满。但是,这一波进去的中国富豪们就没有他们的先驱者那般幸运了,因为僧多粥少,那些热门拍品的影子——高仿品开始小批量地进入国际拍场。根据记者在景德镇暗查,每年至少有20-30件左右的元明清“官窑器”高仿品在国际拍场高价成交。市场疯狂了!富豪们即便买到了一些“真货”,那也往往是“将豆腐买成了肉价”;

  从2008年开始,世界金融危机毫无悬念地波及到艺术品拍卖市场,尽管一些拍卖行仍旧公布一些高价成交拍品名录,但是,真实的情况可想而知。而此时的中国富豪收藏者们大部分人在艺术品投资的项目上还处于“买进”阶段,根本没有利润可言,即使想卖出藏品,但苦于貌似繁荣、实际疲软的拍卖市场无法积极响应他们。所以,他们当中有人惶恐不安,开始担心自己的收藏是不是“接下了最后一棒”?甚至是不是买了赝品?还有些资金实力强悍的人,则一手捂住藏品,期待日后升温。另一手谨慎“补仓”,不露声色的选购一些所谓的“高精尖”拍品,如现当代名人画作、历代皇帝御用品等等。

  正因为中国的富豪收藏从一开始就明确地打上了“投资”烙印,所以他们的收藏活动、还有他们的收藏品,也就理所当然地被纳入商业运作轨道,收藏什么?以何种方式收藏?都必须严格按照富豪们的商业头脑和经营模式去决定和运作。因此,多年来,对于富豪收藏家以及他们的藏品,大众知之甚少,有些金屋藏宝的收藏大户甚至完全与世隔绝,自始至终都逃遁于媒体和大众的眼球之外,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究竟中国的富豪们在收藏领域玩些什么?怎么玩?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记者用了近两年时间,动用了大量的社会关系,对浙江、江苏、山西、北京等地的十几位富豪收藏者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明察暗访。被列入记者调查目标的富豪,藏品的购买经费均超过数亿元人民币以上,藏品的主要来源是海外拍场。为了尽量使自己的调查趋于客观,在访问一些重点对象时,记者邀请了两位专业人士同行,一位是文物专家,另一位是有几十年实战经验的古董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