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非理性繁荣向真实经济周期切换

http://www.CRNTT.com   2013-07-19 08:16:26  


 
  另一方面,依靠政府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往往是以牺牲经济转型的时机为代价的。多年来,政府人为压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尽管有利于国有企业降低成本和增加盈利,也将大量的国外资本吸引到了中国,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一度得以迅速提高,但投资冲动与出口的过度增长现象相当严重。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及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能源和原材料。这种饮鸩止渴、“杀鸡取卵”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仅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进一步恶化了资源供给条件,破坏了本已十分脆弱的环境承载能力,使得不少地方经济陷入收益小于成本的恶性循环状态。而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加上收入分配格局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可供民众分配的最终财富不多,使得民众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欲望一直难有实质性改观。偏偏民众消费的产品还高度市场化,尤其是作为重要消费对象的住房,价格高度市场化,甚至高度扭曲,形成了民众的实际购买力与居高难下的房价之间的巨大落差,大大抑制了内需的启动。显然,只要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扭曲局面不能根本改变,产业结构不能升级,支撑消费增长的社会福利体系没能建立,指望把中国下一个十年的增长动力切换到最终消费只是“单相思”。

  文章指出,特别令人担心的是:尽管稍有经济学常识的市场主体都知道:中国不是天外来客,不可能始终远离经济危机;即便中国政府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动员能力的政府,其能力边界也不可以被无限放大。中国经济的非理性繁荣周期越长,相应的系统性风险就越大,由此带来的转型边际成本也就越高。因此,假如能通过关键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根本性切换,使有效经济增长真正成为常态,那么即便是6%的经济增速,也能带来远超目前的福利效应。

  经济研究和经济实践早已表明:光靠政府驱动而没有符合要素市场价格规律的驱动,经济难以获得实质性的长足发展。再好的经济政策,如果本身不构成经济增长的动力,至多是促成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推手;同样,资源配置力再强的政府,也无法取代市场的作用。如果不能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能有效约束政府的行为,看起来很好的经济政策最终会成为经济危机的推手。

  文章最后说,要创造经济真正转型的配套条件,扫除阻碍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体制性障碍,最高决策层就必须从关乎中国经济未来三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决心与执行力,抓紧制定垄断行业改革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关键领域改革的时间表,以彻底打破目前的权力配置格局。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消除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后顾之忧;并以前瞻性的技术投入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由此,将中国经济由不可持续、不均衡的主要依靠投资驱动的发展轨道,切换到依靠技术与消费驱动的内生性规模报酬递增的发展轨道来。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