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台退将傅应川: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未来着力点

http://www.CRNTT.com   2014-03-15 00:13:30  


应以中华文化止戈与立信精神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
  中评社香港3月15日电/中华战略学会常务理事、(台湾)退役陆军中将傅应川在《中国评论》月刊3月号发表专文《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回顾与前瞻》,作者认为:“应从国共历史情结中,解决两岸的‘立信’问题;应在对外主权或海洋权益上取一致的立场,默契行使以增进互信;从大陆对美的大国关系中,释放出对台的安全保障及善意,以建构战略合作的关系。”文章内容如下:

    前言

  追求和平已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不但大陆的两岸政策标榜着“和平发展”;而现下在台湾执政党的政绩,亦以降低台海紧张情势最引以为傲。故两岸皆以打造和平环境,共同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2005年国民党连战主席以和平之旅,开创两岸迈向和解之路,并与当时中共胡总书记举行会谈,在“正视现实,开创未来”的前提下,共同谋求台海的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双方承诺,共同促进包括“终止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等工作。为避免两岸军事冲突,应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此一宣示,不但代表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亦象征国共内战历史情结的终结。使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成为两岸和平工程的主要内涵。

  尽管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构步履蹒跚,交流始终在其内涵不明、想法歧异中蹉跎,看不到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也未达成任何的和平协议。但双方却在经济、文化的交流中,签定了19项协议,确使两岸的紧张情势趋缓。相对于1996年的台海危机,与现今包括东海及南海的西太平洋情势,两岸的军事安全确属稳定。

  连战于近期更表示,由于两岸的努力,已由过往的武力对峙,到今天的交流合作,“和平成果辉煌 ”。连战的话语,道出了“军事互信机制”的成果及欲达成的目的,而不问其机制是否建立,不论其过程如何发展。惟此一结果应使希望两岸和平的人感到欣慰。

   “军事互信”与两岸“军事互信机制”

  “军事互信机制”的一词,在两岸军事交流之中常见,但双方迄今并没有确切一致的概念。一般而言“军事互信机制”或“信心建立措施(CBMs)”,系指源自欧洲安全合作会议(CSCE)于1975年所签署的“赫尔辛基最终议定书”。这是冷战时期,运用于降低军事冲突的安全架构,其核心价值在藉军事透明化,防制军事奇袭的可能性,增加战争的可预测性,从而打消发动战争的动机,消弥战争于无形。

  基本上,这是一套基于西方战略理论,设计的多边安全架构。藉敌对双方多边的互动关系,减少单方发动战争的机率,俾使争端得以优先运用战争以外之手段解决之。“军事互信机制”促使冷战结束,并认为“战争不必再打了”。西方的战略学者以其成功的经验,每逢区域紧张情势的升温,都企图藉此架构防制争端扩大。近期日本的右翼军国主义复活,以钓鱼台国有化挑起与两岸在东海上的主权争议;大陆的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划定,亦持续了西太平洋的紧张情势。面对西太战略情势的发展,亦有西方学者倡议建立西太的“军事互信机制”。

  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始于1996年台海危机之后。虽然两岸间的冲突,涉入了东西方冷战时期地缘战略上的权力架构。但本质上,两岸的冲突仍延续国共内战的历史情结,属于意识形态的对立,有别于地缘战略上的冲突。因此,问题应着重于意识形态的调合,而不在地缘政治上的解决。针对两岸的紧张关系,运用国际冲突防制的方法与手段,显得有些突兀;而多边架构用于两岸,益使内争引入外力干预,扩大“分离意识”,冲突更难解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