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迎接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新时代

http://www.CRNTT.com   2015-10-26 07:31:49  


 
  这种观点恰恰忽略了当下技术进步对传统劳动力替代的颠覆性影响。由于未来生产要素组合中,资本-劳动比会上升到极高的水平,“人力”劳动将成为生产中极不重要的部分。过去适用于日本的人口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机器人的出现及其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在中国可能变得不再那么密切。机器人的诞生,即将改变全球制造业的版图,劳动力密集的国家将不再是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全球制造业将围绕资本和技术而展开和布局。孙正义早前在演讲中说到,要让日本在205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其信心就来自于工业机器人正在改变日本因老龄化面临的尴尬局面,机器人可以“忘我”地工作,其成本还不到“自然人”的十分之一。这就告诉我们,如果说放松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有意义的,那也不应当立足于要解决中国长期增长中“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在机器人生产体系中,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的无限供给(相对于劳动需求)会同时并存。鉴此,中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不仅是最终产品质量与品牌的升级,更是由过去工人流水线的作业升级为智能机器人的流水线生产。只有更高“智商”的机器人涌入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中国未来的制造业才会有出路和希望。简言之,未来全球制造业的高地,不在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供给,而在于全球领先的智能机器人技术。

  不同于过去以纯粹价格为指挥棒的市场经济

  文章指出,新技术革命不仅使智能机器人大量涌现,更重要的是,它是基于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生产。传统市场经济中,厂商是基于价格信号而组织生产的,但并无中央计划者来指挥厂家该生产哪些产品、该生产多少,一切围绕市场、价格和利润转。市场竞争的特质,恰恰就在于分散化,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在此状况下,资源得以通过价格信号流动和重新配置,并能够将资源配置到效率更高的企业中去。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大数据的出现,使得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出现了去中心化的趋势。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去中心化和去集中化,通过市场化的分散决策和价格信号,生产者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实践中的计划经济之所以四处碰壁,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央计划者无法确切地知道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与中央计划者之间信息不畅,使得计划者确定的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计划与管制的结合,造成了普遍的短缺,它并不是组织生产的好方式。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中,当市场价格上涨时,厂家就会增加生产;反之,当价格跌落时,则会减少生产,实现供需之间的均衡。但在价格上涨时,企业也往往会过度地增加供给,导致产品过剩;价格下跌时,也可能导致厂家过度减产。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在价格涨跌与生产过剩循环过程中寻找均衡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浪费往往不可避免,甚至要通过“危机”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建立新的均衡。这表明,尽管价格信号是市场经济生产的指挥棒,但它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经济的实践中,人们也一直在力图寻求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平衡,通过政府干预来弥补自发的市场“盲目”竞争的不足。遗憾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不那么成功。

  但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大数据的出现,将使得价格信号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会弱化,因此,即便同样披着“市场经济”的外衣,利润最大化仍是厂家的心脏起搏器,但机器人生产中的市场经济也将很不同于过去以纯粹价格为指挥棒的市场经济。我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承载着传递信号的功能,但信息不对称又总是存在的,这就使得在理论上堪称完美的市场经济在实践中总会遭遇种种尴尬的原因。然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生产中,从消费者到生产者,或者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信息传递渠道和机制已然发挥了根本性的变化。消费者不仅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搜寻产品供给信息,还可根据用户评价(分)来决定将货币选票投给哪家的产品。滴滴方便地沟通了乘客与出租车之间的信息,既方便了乘客,也降低了出租车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空驶率。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可以直接向生产者提出消费需求,厂家并不需要通过价格的涨跌来粗枝大叶地判断消费者口味及其量的变化,因而不太可能造成产品的过剩;消费者自己也会参与产品的设计之中,不仅有更丰富的用户体验,而且在消费产品时也充满着自己设计的成就感。因此,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可以直接将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传递给生产者,生产者并据此而组织和安排生产。过去,日本企业管理中提出的“精益生产”、“零库存”将会因大数据而得以更好地实践。我们不妨推测,基于信息技术的生产,将使精益生产逐渐地在全球演变为“精准生产”。是故,生产的智能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是当下技术革命区别于过去产业革命的根本之所在。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过去市场经济的精髓——分散化决策,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机器人生产体系中是否还依然有效?答案很可能是,既然消费者信号的传递不再单纯依靠价格的涨跌,那么,分散化决策对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效率就可能会相应地下降;相反,一定范围内的集中和计划生产,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是必要的。我们甚至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在大数据的生产时代,越是生产的集中,产品过剩的可能性就越低。进一步地说,基于大数据的机器人生产本身,可能就会加剧生产的集中。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某种产品只由一家企业生产和供应,消费者通过该企业的APP传递产品的需求信息,那么,该企业就能够根据该信息来安排和组织生产。它生产的量,恰好满足消费者预订的量,不多不少。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大数据下的生产,可能演变成为十足的“订单”生产,而不是基于价格及库存变化来组织和安排生产。

  果真如此,届时,企业非意愿存货的周期波动下降了,宏观经济将因此真正迈向“大缓和”的时代。经济运行对政府“熨平周期波动”的需求下降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大数据的生产组织方式,正在埋葬政府无所不在的经济干预。那时的经济体制,将演变成为“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的新时代。不过,这里的“计划”,不是政府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也不是指导性计划,而是企业基于订单的市场导向性计划。

  期待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