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评智库:蔡英文“去中华化”政策不可低估

http://www.CRNTT.com   2016-10-04 00:11:33  


 
  客观而言,蔡英文与民进党在政经层面推行的各项“柔性台独”政策,受主客观诸多因素制约,未必有显着效果。例如,若蔡英文在“法理台独”上走太远,必会遭遇大陆甚至美国联手打击,而蔡英文力推“新南向政策”也极容易被大陆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更有力的台商政策抵消,民进党思兹念兹的TPP更面临美国政坛更替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综合考虑,“文化台独”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蔡英文以及民进党能做且很有可能做出明显效果的不二选择。有研究者就指出,在政治台独无法一步到位的条件下,文化台独似乎成为台湾内外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另应注意的是,当前岛内政治生态已发生重大变化,民进党实现了全面执政,蓝营却还未展现出谷底爬升的气势,这意味着民进党长期执政的可能性大,“文化台独”政策将得以长期实施。可以预见,“文化台独”政策在短期内难以得到自上而下的拨乱反正,相反却有可能随着岛内统独势力的此消彼长而被固化,使得“文化台独”理念在岛内逐步蔓延、扎根,潜移默化成为一种岛内社会默认甚至接受的事实。

  (二)以社区营造为政策抓手,实现文化层面的“再造新血”

  认同源自集体记忆,集体记忆本身既可以是宏大的、标志性的、规范意义上的,也可以是零碎的、分散的和日常性的。前者如两岸共同传统节日(端午、中秋、农历新年)、传承的各类历史文化典籍、使用的汉语言文字,后者包括民众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感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李登辉、陈水扁持续实施“社区营造”政策,鼓励基层社区自下而上申请经费以从事社区文化建设。该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造人”,通过以文化为中心的社区建设塑造出“国家公民意识”和“共同体意识”。台当局的社区发展政策鼓励各种民间文史工作室和社区发展组织,挖掘各地“乡土民俗”,将当地的历史、语言、习俗等传统文化符号以“爱家乡”、“爱台湾”等名义编织进入“台湾主体认同”,大力宣扬“吃台湾米喝台湾水就要认同台湾”的文化逻辑。

  同时,社区文化建设与李、扁推行的“去中国化”文化教育相配合,把中华文化符号从社区文化建设中刻意抽离甚至直接省略、虚化,置换为根植于本土、来源自日常生活的集体记忆,进而催生出“知道家乡在这里却不知道中国在哪里”的认同结果,逐步生发出具有浓厚分离意识的“台湾主体认同”。由于这个过程具有自然性、亲民性等特征,且从岛内民众爱乡土、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出发,因此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巨大且难以抗拒,对塑造岛内民众身份认同而言不啻于一场“宁静革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