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思想者论坛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香港青年说:苏畅谈青年的融合机遇

http://www.CRNTT.com   2022-07-08 00:06:00  


 
  中评社记者:有观点认为,部分在内地学习的香港青年回港后,反而在某些方面会受到歧视。您认为,特区政府应如何利用好这些人才?

  苏畅:我身边确实有许多“内地港生”胸怀大志,希望投身政府,加入公务员体系,但却由于特区政府对内地学历背景的刻板认知,导致产生了“只问出身,不问能力”的迷思,最后几乎没有一人可以实现个人理想。这种“怀才不遇”的情况,令人感到惋惜。事实上,随着国家实力日渐提升,内地高校的师资配套、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国际口碑等各方面都与日俱增,内地学历在香港社会的认受性也比十年前提高不少,但如果依然因为既有的桎梏与刻板印象,而标签化甚至歧视“内地港生”,这无异于固步自封、划地为牢。

  我认为,“内地港生”的身份具有很好的联系和沟通作用,可以促进香港青年和内地同胞彼此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交流,对于改善内地与香港关系的作用巨大。他们在香港的成长背景和社会网络,加上内地的求学经历与见识阅历,可以为香港的良政善治,以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重要的动力和能量,再适逢香港开启“爱国者治港”新篇章的大好时机。我深信,在未来“内地港生”大有可为。

  五年“北漂”读博生涯丰富了个人成长

  中评社记者:我们知道,您刚刚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在此特别表示祝贺。能否请您和我们谈谈,相比在香港上学,您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的这段经历有什么不一样的特别体会?

  苏畅:由于我的本科和硕士都是在香港完成学业的,因此相比起在香港上学,我在北京的求学经历则更加显得丰富饱满,甚至可以用“多姿多彩”来形容我这几年的个人成长和多元发展。

  回首这五年的博士生涯,我在求知识和长见识等方面都有很深刻的经历和体会。第一,在“求知识”方面。我在清华学到了许多毕生受用的理论和技术,打下了更加扎实的学术基础,锻炼了更加突出的科研能力,对于我一直从事的社会调查与政策研究工作大有裨益。在这段时间里,我参与了不少研究课题,包括作为清华大学国家高端智库重点课题的主笔,研究香港群体身份认同的互动塑造机制;也作为“香港特区政府驻京办研究员计划”课题组的副组长,研究在京高校港生前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意向。这些研究经历,对于我选择以群体身份认同理论作为切入点,研究内地与香港关系,并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经验。

  第二,在“长见识”方面。五年的“北漂”生涯,让我有幸能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与活动去丰富自身见闻,开阔视野。比如在2018年暑期,参加了中国城市治理调查(CUGS),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大型社会调研项目,我担任华南地区的督导员,负责调查员的培训、统筹和调查监督工作;在2019年暑期,我以实习生的身份,在故宫博物院的经营管理处工作,让我对于历史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广宣传有了更多的瞭解。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我亦参加了各类在京的交流、拜访和座谈活动,包括2019年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学习交流团、2020年的“与国同兴”内地高校港生交流团、2021年的港区全国人大和政协委员与在京港生座谈会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