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日对华态度调整 真心还是权谋

http://www.CRNTT.com   2009-01-03 11:35:58  


 
         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 

  反观以“和谐”、“稳定”为重的中国传媒,基本上是聚焦于“好人好事”的报道,避免与日方展开无谓乃至“有谓”的论争。对此,不少日本传媒甚表满意,幷称之为“十分克制”。但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好人好事”题材之发掘与焦聚,固然是出自大局观的考虑,有利于急待修复的两国关系,但其间倘若因此而掺杂着一些明显的“美丽的误会”,是否有利于彼此相互了解,颇有商讨的余地。坦率而言,今日中国人对中日关系前景之乐观看法与日本人有巨大之落差而出现“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的尴尬局面,中国媒体也得负起部分责任。 

  面对上述相互认识之巨大落差,中日两国该作何补救?有曰:“当务之急是加强‘草根’和青少年之交流。”因为,政治家难免要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未必能够真正做到坦诚的对话,只有民间和青少年才能促进真正的交流,有利两国未来的合作。
 
  有曰:“经济力量压倒一切。只要中国人把中国事情办好,日本人自然会调整心态和改变态度,共建东亚之家园。”
 
  强调实事求是、做好本份的工作是对的,但过高估计经济力量强弱对比变化所起的作用或者乐观地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心态,严格而言,幷非积极的态度。 

  至于民间交流、青少年交流乃至战后以来日本与亚洲各国每次发生摩擦,东京必然提倡的文化交流,是不是就真的能医治百病,也有待商榷。因为,“交流万能论”者的大前提是彼此之所以发生摩擦,主因是彼此存在着诸多的“误解”。 

            “草根交流”是否万能? 

  一般而言,多接触、多交流就能逐步减少误会,这是对的。但与此同时,人们还得留意,各种层次的交流活动是否建立在平等与真诚的基础之上。20年前,一名出自良好的愿望,每年率领日本学生到东南亚交流的日本教授,曾向笔者透露其交流后令人失望的如下结果:大部分学生过后的反馈是“对自己作为日本人感到幸福和骄傲”。 

  这名教授的例子当然未必是唯一的答案,但从中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在交流之前与交流之后,双方所要努力的工作还很多。如何抛弃以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为中心的思想和民族优越感?怎样面对严酷的史实和建立正确的史观?仍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这当然不是始自上世纪60年代、40多年来由东京主导、主办的诸如“日本在亚洲所扮演的角色”等早有标准答案的外国人征文比赛就能有效说明和解决的问题。 

  在新的一年里,日本与中国、日本与亚洲各国的关系究竟往何处去?这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与探讨的大课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