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从春节易名之争反思传统文化“内虚” | |
http://www.CRNTT.com 2009-01-26 11:14:39 |
他不懈地对此进行着过度阐释,甚至不惜上纲上线,将改名的意义无限拔高至“复兴华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高度,假如他不是希望以山寨的方式扬名,那此举只能让我们窥出他的焦虑与内虚。 看到国人对传统习俗和文化坚守不力;看到中国端午节被韩国人抢注;看到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大举入侵华夏”,风靡神州;看到春节等文化气息日渐式微,作为学者,或许他比别人更为痛心。因此才会有这样的“文化过激”行为。这样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担心西洋文化蚕食传统文化,其实是文化不自信心理。 但是要为中华传统文化补血,绝非如此轻佻的改名之举可以全盘承担的。文化如人,在交合中诞生。全球化语境下,我们理应有一个宽容的心态。守在自己狭隘的圈子里,盲目排斥所有外来文化无异于闭关自守。如果连西洋历法都不敢接受,又何谈继承传播中国文化呢? 同时,文化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每时每刻都在成为历史,并且形成新的传统。中国有一个大的传统,每个人有自己小的传统。开放的时代,争自己的传统就是争国家的传统。弘扬传统的最佳方式,不是终日刻板地对着祖宗的遗物三叩九拜,而是逐步恢复历史的记忆,让所有的传统、智慧在知识的图景中复苏。 我们不要文化专制,但我们要坚守传统文化中一切精华,并对其进行不断的批判性提升。如城市建筑,可体现一座城市的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一座城市的记忆,又承载起了人们共同的乡愁。 这样的乡愁是我们对传统最温馨的记忆。当然这需要一个大的社会环境来涵养这样的精神。而民意支持率永远是文化生命力的直接表征,所以弘扬传统文化,需要每一个人身体力行,从心灵最深处认同我们的文化传统,并在举手投足间挥洒出来。这首先又要从摒弃黄先生这般虚有其表的文化心理开始。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