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流动性陷阱 香港应如何规避

http://www.CRNTT.com   2009-02-04 10:55:33  


香港是否正步美国金融界的后尘?
  中评社香港2月4日讯/香港时事评论员郑武今天在《文汇报》发表文章,认为“外行撤资 信贷更为严峻”。作者表示:“一般认为,美国已经陷入这种流动性陷阱,但令人忧虑的是,各种迹象显示,本港亦逐步走上美国的后尘。”文章内容如下:

  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前日在立法会上预警,指本港今年将有超过1,000亿元的银团贷款到期,但部分外资银行因各种问题未必能予续期或重组,将导致银团贷款大为萎缩,加剧大企业的融资难度。其中任总更特别提到,政府有需要时会作出适当行动。这句说话可圈可点,是否意味政府将会在“适当时候”为急需融资的机构担当最后贷款者的角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政府贷款过去屡见不鲜 

  事实上,由政府为企业提供紧急贷款应急,在过去多次金融危机中都屡见不鲜。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时,美国股市崩溃,金融机构接连出事,市场信贷急冻,经济一片萧条。当时胡佛总统毅然成立了“复兴金融公司”(Reconstruction Finance Corp.),向各地方政府批出20亿美元贷款,用作向银行、铁路、农业等提供贷款,纾缓银根紧张。及后罗斯福总统亦继承了这个政策,成功稳住了经济形势,最终协助美国渡过难关。及后美国发生了多次金融危机,这种由政府直接间接出资的做法都屡屡出现,为市场注入资金。 

  当然,此举并非毫无后遗症,政府大量放贷,而且不少更属高风险贷款,大大增加了政府财政压力,更有学者直指这些巨额贷款是令90年代通胀飙升的元凶。同时,企业因经营不善而陷入危机,按市场经济应让其自行淘汰,但最终却要政府打救,亦引起市场学界对道德风险的忧虑,所以每次由政府担当最后贷款者角色时,都会引起不少争议。 

  然而,目前情况显然已严峻得让反对人士闭口,以美国为例,自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后,美联储厉行激进货币扩张政策,即所谓定量宽松。为此,联储局的负债表已从9000亿美元急增至23000亿美元,联储局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等方式,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令银行储备金大增。然而,银行却不愿或不敢将这些廉价资金贷出,导致金融链条断裂,联储局的资金未能到达市场,信贷市场持续冻结,货币乘数效应自然难以发挥。这种情况便是学界所称的“流动性陷阱”(liquidity trap)。一般认为,美国已经陷入这种流动性陷阱,但令人忧虑的是,各种迹象显示,本港亦逐步走上美国的后尘。 

            本港步入流动性陷阱 

  本港金管局自金融海啸后已多番注资银行体系,银行结余水浸,短期同业拆息已大幅回落,不少中型及大型银行的资金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可是这些银行不仅没有利用这些廉价资金放贷,甚至收紧贷款,早前亦多番不跟随美国减息,凡此种种,都显示出银行对于呆坏账的忧虑,宁愿多积累资金,以渡寒冬也不轻言借贷。在现时经济环境人人自危之时,银行做法无可厚非,但却令经济未能受惠低息环境,令经济失去动力,情况就如美联储资金到不了市场一样,但本港情况更严重,因为金管局的板斧远远不及美联储,应对流动性陷阱就更加困难。 

  要解决流动性陷阱只有两个方法,一是由政府加大支出,让政府担当“看得见的手”,利用公共投资来为经济提供动力,这可确保资金能够真正流到各个经济面。另一做法就是由中央银行跨过私人银行,直接放贷。在本港而言,前一做法当局已经正在采行,但成效仍有待观察,而且凯恩斯早已说过大型基建推行需时,并非应对眼前危机的良法。所以,由政府担当借贷者,不失为在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任总已经在立法会上透露了风声,当局如果真的决定直接贷款,必须议而速行。否则,如果有大型企业倒闭,要再挽救,已经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