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丑是怎样变成丑的? | |
http://www.CRNTT.com 2009-03-26 09:30:59 |
文字具有独立的生命、价值和逻辑,更重要的是其承载的文化基因延续使命。出于各种各样的政治或其他目的,借助行政力量人为地阻断或扭转语言文字的自然演进轨迹,将导致难以预估的后果。历史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像韩国、越南、土耳其这类使用“人造文字”的民族,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严重的文化危机,因而这些民族和国家近来也颇多反思。 这里的“人造文字”,指少数文字是在某一时刻,由某一群知识分子依据某种规范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在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的语言与文字是分离的,它们使用汉字书写;土耳其也有自己的突厥民族语言,但借用了阿拉伯字母及大量阿拉伯语词汇。这些国家在近现代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过程中先后“发明”了自己的书写符号,取代了原来的“帝国文字”,土耳其和越南还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文字拉丁化。 事实上,在上世纪50年代那次汉字简化之前,也曾发生过两次重大的语言文字“革命”。一次是2000多年前秦统一之后的“书同文”,另一次就是“五四”时期以白话代替文言的“新文化运动”。前一次基本上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后一次则既源于政治等其他因素,又受到语言文字本身内在演进动力的有力推动。今天我们无论站在何种立场上去评价这两次“革命”的功过得失,都不能否认它们对中国文化造成的深远影响。 我希望汉字的“简繁之争”,能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问题的理解,以为日后公共文化政策的形成提供一种比半个世纪前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不流于表面的所谓进步。文化遵循着与政治、经济不同的运行逻辑,还经常反过来对后二者施以强大的约束和影响。不妨思索一下:从“五四”到现在,从大陆到港台,从来没有一个法律和政策规定过书面语言必须使用白话,但为什么海内外很少有人呼吁恢复文言?相反,大陆明文规定且强制推行简体字,为什么却反而有那么多人赞成恢复繁体字? 当我们把“丑”写成“丑”时,我们失去的远不止是那几道繁复的笔画,得到的也远不止是简化带来的轻松和解放。(作者陈季冰,资深评论员)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