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中国走出危机的灵丹妙药

http://www.CRNTT.com   2009-04-13 08:53:14  


 
  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安徽小岗村包产到户开始,然后出现了乡镇企业。这点燃了农村内需这个引擎。当时农村有万元户,城里居民多数还没有一万元存款。这个引擎支持了改革开放最初几年的发展,但其能量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基本消耗殆尽。从那之后直到现在,如果农民不出来打工的话,农村还是过去老的样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中央在80年代末提出了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说法。在那之前,中国引进外资主要是为了引进技术,是进口替代战略。那时确立了出口导向战略。这同时点燃了外资流入和出口拉动两大引擎。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入,这两大引擎也一直在加速,一直到2001年加入WTO。 

  这过程中间有一个短暂的后退,就是1989年后,西方国家对我们封锁,外资流入和出口两大引擎遇到麻烦,经济形势又不大妙。于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对国内经济体制做大调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司法》在1993年出台,稍早时候创立了证券交易市场。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为国内私人产业投资创造了制度保障。从那之后直到“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私人企业主的地位总的来说不断上升,点燃了私人投资这个引擎。但这个引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次过热,包括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加上当时股市也不行,于是又有所低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再遇到困难。这时,我们6大引擎只剩最后两个没点着了。一个是财政政策,当时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保8”。最后一张牌,就是拉动城市的内需。怎么拉动?于是就有了从1997年开始的住房市场化、医疗市场化、教育市场化。除了住房之外,后两项在发达国家都是基本不会市场化的东西。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医改已经要重新回归非营利的方向;教育市场化的口号也不多提了。因此,住房市场化实际上是1997年之后中国内需拉动的最重要的引擎之一。 

  这么简短的一个回顾,大家可以数一数,我们到底还有什么牌可打? 

  金融危机形势下,出口、外资流入都不要太过指望了。农村内需我们也想再启动,如彩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但前面说过,这些年农村内部经济如农业、乡镇企业增长乏力,农民增收其实主要靠打工,但是金融危机恰恰冲击了使用农民工最多的出口导向型企业,所以,这个引擎也不会有多大加速空间了。 

  财政引擎还可以加大力度,温家宝总理说了,4万亿的投入,中央1.1万亿,再加上地方配套,而且“我们还有足够的弹药”。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财政牌还可以加大力度。但是,我们今天前面说来说去,一个主题就是,这样片面依赖财政引擎,风险极大。从战略上说,这恰恰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 

  最后,就是城市消费和私人投资。现在也很困扰。因为民间投资的力量这些年消耗也很大,在座办过企业的都知道,在中国做实业投资,实在是不容易啊!而城市居民消费也受困于住房、教育和医疗三桩负担。这个局面突出反映在目前的房地产业上面。大家可能注意到,过去一段时期政府对房地产业的态度是有些摇摆不定的。一会儿说它是支柱产业,一会儿又不把它列入产业振兴规划。一会说要救市,一会又说不能救。其实,政府也是处于两难啊!救房市就打压城市居民的消费,伤害内需拉动这个引擎;不救房市就挫伤了开发商的积极性,伤害了私人投资这个引擎。真是一个困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