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货币政策调整尚待两大催化剂 | |
http://www.CRNTT.com 2009-08-07 10:36:59 |
证券时报发表王晓辉、陈东的文章认为,促使货币政策调整的催化剂有两个:一是,外需的明显好转;二是,通胀预期的增强。中国下半年货币政策总体上仍将保持宽松;但在年底,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转变。 外需决定着货币政策走向 文章认为,在两个催化剂中,“外需好转”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将较早出现,并且主要局限于对国内政策的作用。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外需大幅萎缩,为了抵消其负面影响,政府推行了“以投资补外需”的经济刺激方案。这一点在上半年经济数据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一旦外需好转,那么继续推行“投资补外需”政策的必要性就大为降低。 另一方面,中国本身还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消费占比较低、投资和出口占比较高的问题。显然,随着外需的好转,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会更加突出。 因此,外需的变化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刺激政策的持续时间,鉴于投资和信贷的紧密联系,外需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货币政策的走向。 从世界经济的两个引擎美国和中国来看,都可以得出结论,世界经济最坏的时间应当已经过去,未来将呈现趋势性回升的格局,但是其回升的速度可能不是很快。我们认为中国出口增速回升的速度可能较为缓慢,预计到年底才有可能恢复正增长。 出口缓慢回升决定了货币政策微调的格局。在出口缓慢回升的格局下,货币政策的调整将以微调为主,这一过程可能一直持续到年底出口明显好转为止。 全球性通胀需要共同紧缩 文章认为,通胀是促使货币政策调整的另一个催化剂,它出现的时间会稍晚,并且由于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其对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应该更多地从全球协同控制通胀的角度来思考。我们一直强调,2010年中国可能面临成本推动型的通胀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 从全球流动性的角度来看,由于人民币不能自由流通,中国的货币政策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实际上从历史上来看,美国的货币供给同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关联紧密。美国的货币政策扮演了尤为重要的角色。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