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校园暴力为何总在“薄弱校”?

http://www.CRNTT.com   2010-03-04 11:12:05  


 
  区分学校等级和择校,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不尽公平的制度,从预防校园暴力的角度,也被认为容易让某些学校成为校园暴力的高发区。近几年,反对择校制度的呼声从未停止,但效果却并不明显。

  2009年,在中央电视台的大力报道下,媒体掀起了声讨北京“小升初”择校制度的热潮。由于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北京市小学毕业生为了进入优质的中学,学生们参加各种培训班、考试,家长则托关系、走后门,苦不堪言。

  中国教育的现状是,单一地以文化成绩来考核学生、教学资源不能平均分配。只要这样的现状的存在,媒体的呼吁还是无法改变择校之风,而在层层筛选之下,必定有一部分学生聚集在“薄弱校”里。

  ★防范的难度

  “校园暴力不可能彻底消失,我们要做的是让校园暴力尽可能少地发生。”姚建龙说。具体到中国的情况,因为多数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集中于“薄弱校”,针对“薄弱校”学生的防范就显得很重要。

  “我觉得,职技校课程设置就不太适合学生。”上海一位前职校负责人对记者说。他认为,对于职技校学生,还是应该强调职业技术的培训,而目前文化基础课程占了很大比例,“你叫他读文化课他读不进,精力多出来,就有可能做坏事”。一位检察官对此也有同感。她接触的一些职技校学生,文化成绩很差,但职业技能很好。在自己的职业技能方面,这些学生显得很有自信,这样的学生就很少有罪错的冲动。

  在实践中,检察官还发现,“薄弱校”容易发生校园暴力的情况,并不是不能改变。这家检察院未检科从2006年开始,与职技校联手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在采取了跟踪帮教、法制教育等方法后,从2008年开始,未成年在校学生犯罪明显减少,2009年全年未发生一起案件。

  虽然法制教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位检察官认为,法制教育对于防范未成年人的暴力行为,还是有一定的作用。“他们的暴力行为,常常是一时冲动,如果让他们知道后果,起码会有一点顾虑和约束感。”但过去学校的法制教育,方式非常老旧,学生往往听不进去。

  校内的管理相对容易,上海市区在校学生的暴力事件,几乎不会发生校内,线上流传的“熊姐事件”、昆明官渡一中暴力事件,也都是发生在校外,所以对于学校来说,放学以后的校园暴力防范,显得非常棘手。

  对于所有未成年人来说,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家庭和社区中,学生的暴力行为,与家庭的影响关系密切。记者采访的检察人员介绍,在他们办理的学生犯罪案件中,大部分涉案学生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的家庭环境都不够健康。“很多人的家庭父母不和睦,或者家里有人有犯罪记录,或者家庭中就存在暴力行为。从某种角度说,这些家长本身是需要教育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