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流行词”背后的中国社会生态

http://www.CRNTT.com   2010-03-19 10:27:14  


 
  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国许多社会精英陷进了个理论误区,认为社会财富的“蛋糕”做的越大,每个人平均得到的份额越多。但经过几十年实践检验,他们的愿望不仅没有得以实现,反而使两极分化日趋严重。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公权利益化,几乎所有地方和行业都把经济效益当作最大的政绩,为升官发财不择手段。更需要一说的是,某些人根本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公权无异于他们抢夺“蛋糕”的工具,致使中国的改革步履维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流行词”显然属于民意聚讼范畴,其中蕴含着多少人对公平与正义的呼唤和对腐败与弊制的强烈不满,只要看看每个词背后的故事就心知肚明。就算“打酱油”之类有“坐看云起”的意味,也透出了几分无奈和无助,尽管这种对时事漠不关心、不谈敏感话题的心态被很多人视为明哲保身,但这无疑是种可悲的臣民思维,与现代化社会应有的公民意识背道而驰。

  也许正是有太多的人“打酱油”,才产生了更多的“周至尊”和“房奴”,也才有了更多的“躲猫猫”、“被就业”等事件。公民意识的缺位注定了尊严的缺失,即使利益的“蛋糕”做的再大,也难以得到公平、公正分配。这是当代中国人最应该清醒认识到的社会问题,只要一天不能改变这一社会生态,政体改革就不可能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同时也就意味着像温家宝那样的亲民高官要付出更多努力。

  事实上,破解中国改革难题并不需要多么复杂的公式,关键是那些既得利益者能不能将民众的利益等同于国家利益,否则,有些地方就算富可敌国也不能让人们活得更有尊严。换句话说,如果作为国家主体的民众缺少尊严感,所谓的“大国”、“强国”就是无稽之谈。结果会像当年自诩“经济强国”的萨达姆政府被美军驱散后,以期“同仇敌忾”的达官贵族们万万没想到,伊拉克民众竟聚集街头欢呼雀跃、拍手称快。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