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换一个角度看“退出政策”

http://www.CRNTT.com   2010-05-05 08:50:32  


  中评社北京5月5日讯/对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速度,已经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复苏了。上海证券报发表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文章表示,如果未来几个季度继续高速增长,甚至恢复到中国经济过去20、30年表现出来的极其高的增长速度,那么通胀就不是预期了。中国必须考虑选择适当的退出时机。

  激进的救市举措给退出政策带来的复杂性

  文章称,首先,这次救市举措力度大,而且实际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防止全球性金融动荡向中国实体经济传导,阻止实体经济下滑,特别是为了防止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出现危险的“互动反馈机制”,经济刺激政策力度要比按照正常经济模型所预测的大得多。因此,必然有过度之嫌。

  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旦危机趋于明朗、和缓,理论上应及时进行反向操作。包括加息、吸收过剩的流动性。特别是金融市场的“转向”是十分迅速的,原则上央行要密切监控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化及金融市场的恢复程度。如果有必要,中央银行应该及时取消原有刺激政策、甚至反向操作。

  但是,由于中国与全球在经济复苏和金融市场恢复方面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全球各国货币政策的差异性和波动性远大于正常时期。因此,中国(一国)的退出政策往往要考虑、甚至一定程度依赖于外部调控的现实及预期。这便成为一种艺术。

  其次,中国这次的刺激政策重点不是超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的货币政策,而是通过极高的信贷投放实施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而金融危机的一般特征都是流动性短缺、市场利率高企。造成实体经济难以获得资金及信贷成本高,从而大大限制了实体经济的运行。中央银行为了达到稳定宏观经济的目的,可以通过降息来降低经济实体的资金成本,或者向金融体系和市场提供流动性,保证经济正常运行。中国的特殊性在于:没有大幅度降低利率,当然更加谈不上零利率;而是大幅度地向市场提供信贷。

  中国的刺激政策看上去是给货币政策留下了一定的政策空间(降息空间),但问题是:一是天量信贷很难以控制。因为商业银行一旦过度放贷,那么银行流动性就很快转化为市场流动性,可能导致市场流动性失去控制。而且,天量信贷部分显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即使流入实体经济的也没有完全发挥作用。信贷资金的“自我创造”能力有目共睹。二是升息的时机和空间将很难选择。因为降息不多,企业的资金成本并没有很大的降低,银行也没有很大的利差空间。一旦不恰当地加息,对企业的影响可能很明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