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从做媒到做秀:我们时代的爱与秀

http://www.CRNTT.com   2010-06-21 11:08:33  


 
  诚如赵本山在小品中所言:“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到电视征婚也是有原因的”,突破道德的藩篱,勇敢追求个人幸福,是其时中国需要特别彰显的时代主题。然而现在似乎不必如此了,时代的主题再一次成为重建社会道德,重塑正确的爱情观以及所谓“真善美”。——从打破到重建,从强调个性主义百花齐放的婚恋观,到公权力快速介入以寻找普遍的爱情真谛与爱情共识,从激进的冲出到可能的保守,逆转与轮替在中国的发生不过短短20年时间。

  事实上,世界范围这类节目的基本逻辑都是:电视真人秀要制造张力和矛盾,有张力便要极端,有极端才有刺激,有刺激才有娱乐,有娱乐才有收益。在这场以爱为名进行的娱乐真人秀所引发的管制热潮中,一方立场坚定反应神速,一方则心领神会低调处理

  12年前,1998年湖南卫视开播的《玫瑰之约》,是我们时代“爱之秀”主题的另一个重要节点。以今日广电总局整改通知的标准看,这档男女青年各六名,通过现场对话、交流、游戏,最终选择钟意嘉宾成为恋爱对象的栏目,内容真可谓清新、健康。如果《电视红娘》还带着乡土状态的青涩面纱,那么,《玫瑰之约》的速配已经具备了城市青年所渴望的小小温馨,它恍若当时方兴未艾的综艺晚会,在参与式的戏谑调侃及游戏娱乐中一次次将爱情的羞涩消解,又一次次还原。

  今天来看,这档节目的标志性意义在于,在爱情及婚恋这件一贯严肃的事情上,中国人已经习惯甚至热衷于把自己当做电视的娱乐素材推出了,爱情的思想解放已经完成。经历20世纪90年代初的压抑与1992年之后个人主义迅速而全面的释放之后,电视媒介的强势带来了这个革命性的变化,做媒成为做秀,相亲成为娱乐,前后尾随《玫瑰之约》开播的30多档同类“速配”节目为其做了最好的历史证明。

  除了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玫瑰之约》,1998年中国另一段值得反思的历史,是自由主义与新左派的分化与公开对峙。如果我们把这两段历史事实放在一起便会发现,无论知识精英还是普罗文化,20世纪最后那几年都是一个启蒙价值(例如“解放思想”)所形成的知识和社会共识开始破灭,进而走向价值及手段对抗的年代——这并非牵强附会,《玫瑰之约》彰显的个性及娱乐方式已经引发批评了:一方面痴迷于秀与看秀的观众认为相亲需要升级,惯常的游戏规则已经老化,应有更新鲜更强烈的刺激;另一方面,对参与娱乐的嘉宾身份及速配结果真实性的质疑成为了《玫瑰之约》需要面对最大的负面意见。

  时间到了2003年,在绝大多数同类节目惨淡收场的情势下,久撑局面的《玫瑰之约》选择了停播整改。需要铭记的是,此时的广电总局并未发出要求整改的声音,它的停播是电视媒体自由市场竞争的规律使然。

  ○秀之未来

  今天人们所能记起的广电总局最早的一条“禁令”,往往是2002年《流星花园》被停播。也正是从那时起,包括严打“打扮怪异、语言低俗、内容涉黄、语言暴力、血腥、行为失度、宣扬拜金”等现象在内的“反低俗化”成为总局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

  自1992年改革重启,政治及经济领域的巨大变革所引起的社会断裂在那一年似乎正在得到国家权力的高度重视,整治势在必行。人们也应该记得,2002年之后,关于新闻性媒体的针对性管理也在同步加强。此种背景下,很难想象《玫瑰之约》掀起的电视相亲浪潮如果不是在2003年走向低潮退出收视率的制高点而一直存在,它们会招致何种管制措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