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大学城:教育的“烂尾楼”

http://www.CRNTT.com   2010-06-28 09:51:15  


 
大学城背后的中式“教育产业化”思维之弊 
 
  教育前行30年,大学定位始终模糊不清 
 
  过去30年,中国高校改革分别经历了市场化(如取消毕业分配和实行收费制)、国际化(如“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大规模合并)、产业化(如疯狂扩招和建大学城)三大高潮,但真正的改革,依然在艰难前行。而期间,中国大学的定位始终“模糊不清”。 
 
  有人曾将中国大学比喻成“不用还债的公司”:“大学是产业经营,却背负了2500亿元债务;出售产品,却没有售后服务;是投资,却不保证你的回报。”大学变得像混合了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奇怪公司:是公共服务,却由家长们高额支出;今天各种大学城项目乱象──包括借办学圈地、债台高筑和低价收地、高价卖地,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高校改革的弊端。 
 
  教育产业化:产业化在先,教育在后 
 
  大学城“烂尾”,正是反映了中国“教育产业化”思路的弊端。偏离了办学的本质,而将发展教育的项目置换成拉动经济的手段,用招商引资的思路去办学,是廊坊东方大学城(以及很可能未来更多的大学城项目)惨淡收场的症结所在。经营好在大学这家“公司”,就必须摆脱“扩招负债,卖地偿还”之路。办学不比做其他生意。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也告诉我们,真正市场化、产业化的教育系统,始终是以“以人为本”为根基,脱离了这一点,教育产业化恐怕难以成功。 
 
  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大师之谓也”。人才、而不是校舍,才是学校的灵魂所在。无论以何种形式办学,教育的思路也因始终回到“育人”之上。

  来源:网易评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