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未来十年中国劳动力供应依然充裕 | |
http://www.CRNTT.com 2010-11-05 08:28:07 |
GDP增长与人口增长出现背离 文章称,理论上,劳动人口可以看作“从事经济活动”人口和“不从事经济活动”人口之和,而前者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有工作”和“无工作”两类。只有劳动人口中的积极从事生产活动的“有工作”者才对经济增长有直接贡献。虽然GDP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而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GDP和就业人口增长之间也存在着较弱的关联性,但是自从九十年代初以来,这一关联性就完全瓦解了。在劳动人口强劲增长的情况下,劳动力的“量”一方面造就了大量就业工人,但是真正促进劳动生产率发展的是劳动力的“质”,它促进了生产的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 过去二十年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清楚地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但劳动力供应数量发挥的作用却相对较小。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受到了中国政府自198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经济结构转型的推动。具体而言,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包括:其一,劳动力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活动的转移(即从农业向城市制造业的转移;其二,人力资本投资——生产率的提高还得益于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导致的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其三,资本深化——生产率的提高与高储蓄率下持续、强劲的投资增长导致的资本-劳动力比率的上升有关;其四,技术创新的经济结构转型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机提高作出了贡献。 关键问题是未来十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是否还有大幅提升的空间,或者说劳动人口增长不可避免的减速是否会阻碍强劲的经济增长。 劳动生产率仍有持续提高的潜力 文章表示,目前,部分观察人士的一个普遍观点是在起源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改革持续了三十年之后,因劳动力从低生产率活动到高生产率活动转移而导致的生产率提高中,那些“触手可及”的果实已经所剩无几了。这一点不敢苟同。 在中国,第一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差很大,这意味着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转移可以造就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潜力。具体而言,自2000年代初以来,二、三产业(即制造业和服务业)劳动力的生产率一直保持在第一产业(即农业、其他农业活动)的4.5-5.0倍的水平。事实上,与以前相比,2000-2009年这十年间第一产业和其他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