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 |
《三字经》禁令只是个买卖 | |
http://www.CRNTT.com 2011-01-03 10:16:04 |
※规定的教材里也有“糟粕” “规范课程”中充斥“糟粕” 作为“规范课程”,《传统文化》非常“讲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一些删节,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第一册,起首《弟子规》、《小儿语》。《弟子规》的有些内容挺实用的,如“便溺回,辄净手”,但有些内容就有争议了,比如对父母的顺从,以及“好人法则”等,“人有短、切莫揭,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至于《小儿语》,“手下奴仆,从容调理,他若有才,不服侍你”,不合时宜。第二册,起首《太公家教》、《治家格言》。《太公家教》争议也很大,宣称“忠臣无境外之交”、“贱莫与交”等。《治家格言》一句“为官心存君国”,就大大不合时宜。第三册,起首《三字经》、《幼学琼林》。《三字经》里知识很多,但找问题也很容易,“昔孟母,择邻处”,太不团结;“教不严,师之惰”,现在可不提倡“严教”。至于《幼学琼林》,问题更是一大堆,“雷部至捷之鬼曰律令,雷部推车之女曰阿香。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迷信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不是和指导性文件背道而驰嘛 “规范课程”里能不能有“糟粕”呢?答案是否定的,那样就违背了“文件精神”。1.回到《十六大报告》,“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落脚点是,“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前后还分别强调,“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2.再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是“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3.至于山东省《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第一条即申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具有高尚爱国情操和不屈不挠奋斗精神。” ※这样的买卖为何长盛不衰 历史上的“读经把戏” 1925年,鲁迅发表《十四年的“读经”》,文章虽短,可视作“读经”之争的终结,也是预言。自从1912年蔡元培废除小学堂读经,短短14年,“读经”的喧嚣就一浪接一浪。当年9月,袁世凯大总统就发布了一道《通令国民尊崇伦常文》——道德文章,是“读经”拥趸的最爱。1925年4月,身为教育总长的章士钊也主张“读经”,于是有了鲁迅这篇雄文:读经不能救国,二十四史哪有什么忠孝节义,道德文章等于搧自己嘴巴;“我看不见读经之徒的良心怎样,但我觉得他们大抵是聪明人,明知道读经不足以救国的,也不希望人们都读成他自己那样的……‘读经’不过是这一回耍把戏偶尔用到的工具。”“读经”的效果没有,但“把戏”常有,于是,历史在“耍把戏”里轮回,今夕何夕。 “人穷则返本”? 不可否认,有的人支持“诗经”,也是出于比较纯粹的愿望,比如传承“国学”等。然而,在学者眼里,所谓“国学”,也就是“国将不国之学”,有着特定的历史内涵。今后,“国学”成为专家之学、不再走进千家万户,也没什么不好。再说了,传统“文化”好歹是文化,别价值观先行啊。还有的人,是在社会中遇到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的危机时,向传统寻找答案,这也是《〈论语〉心得》火爆的原因,千言万语汇成四个字——看开一点,至于功效如何,读者自己回答吧。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