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人们为何不“放过”郭美美

http://www.CRNTT.com   2011-07-03 09:26:43  


 
人们该不该“人肉”郭美美 
 
  质疑:“围观”郭美美已经演变为“多数人的暴力”

  有评论认为,郭美美事件附着的那点所谓的“公共性”早已荡然无存,倒是一众网络看客们暧昧不清的娱乐面孔越加清晰起来。从网络的不懈话语追杀,到现实的围追堵截并直入公民隐私领域,如此打着道德旗号的声讨,渐渐异化为肆无忌惮的“多数人暴力”——这是一种娱乐窥私的泛道德暴力。

  与此类似的说法是,人们对郭美美的“群起而攻之”是可怕的“文革遗风”。另外一种相对温和的观点是,值得投入众多舆论资源跟进的,应该是尽力剥离掉私人因素,留存下来的与公共利益有涉的那一部分。在社会多元发展的过程中,个人的炫富行为固然也要收获社会的负面评价,但只要其财富的来源合法正当,尤其是与公权力、社会公共资源无利益纠缠,便应属于私域范畴而不受太多干扰。即便有诸如包养等畸形财富聚集状态,只要与社会公共利益无涉,也犯不上惊动原本就稀缺的公民围观力量。
 
  但是,郭美美的“身份”恰恰是本次事件最为核心的要素

  诚然,在网友们的围观中,破解郭美美的网络相册密码,又或者公布郭美美的航班信息,的确有“侵犯个人隐私”之嫌。另外,在对郭美美的“人肉搜索”中也的确有对别人的“误伤”,例如误认为一名叫“郭子豪”的男子是红十字副会长的儿子。

  但是,要把“郭美美事件”中的私人因素和公共因素相剥离,却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郭美美的身份,依然是事件最核心因素,她身上的谜团不解开,公众的质疑无论如何不会消散。在郭美美的身上,去界定私人和公共因素很难。评论人盛大林就指出,如果郭美美是郭台铭(台湾首富、“富士康”老板)或其他富豪的女儿、媳妇或者情人,她怎么“炫富”,也不会招致全民“围观”。然而,她不仅不是富豪的女儿(至少目前不清楚),而且曾给自己贴上了“红十字”的标签。而自从贴上这个标签的时候起,她就把自己与公共利益联系了起来,也就是说她被“围观”是“自找”的。
 
  “围观”郭美美,是在释放长期被压抑的权利

  事实上,跟此前那些轰动一时的“人肉搜索”一样,郭美美事件中,就算“人肉搜索”走向网络追剿,激起了网络哄客和道德红卫兵的别样激情,也是公众压抑已久的群体权利渴求,在网络上的集体的疯狂释放。人肉搜索的失控,正是由于公众在现实生活中,知情权、监督权、批评权等相关权利极度匮乏,这种权利饥渴郁寓于内压抑难忍,却又长期得不到宣泄。当面对网络上那些虚虚实实难辨真伪的有悖公序良俗的事件出现时,大家自然不假思索地将之当作一个最佳的发泄通道。与之相对的是,尽管台湾也有人肉搜索,但是人们更多的是对社会公德的监督,而非放在对官员的搜索上,因为那里有很深的“民意代表”的爆料文化土壤和媒体对官员的广泛监督,也就用不着普通民众来“人肉”了。

  当然,事实上,在“郭美美事件”中,围观群众更多执著于对公共利益的挖掘,例如,正是因为对郭美美那条删除的说她和红十字会有商业往来的微博锲而不舍的追寻,才会挖掘出商业系统红十字会相似的商业项目。而在网友们挖出这些线索的时候,记者们又根据这些线索去进行更加有深度的采访。事实上,大多数网友是理性的,网络上的确有很多谣言在传播,但是一些被澄清了的真相也同样得到大家的广泛转发。
 
  郭美美这三个字,已经和“周老虎”、“李刚”等名字一样,成为时代性的名词。当然,不同的是,迄今为止,郭美美的“身世”还是个谜。(2011-07-03腾讯评论今日话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