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萧功秦:温和改革与理性保守比什么都重要

http://www.CRNTT.com   2011-07-27 14:22:49  


 
  晚清新政:迟来的改革失败的启示

  《瞭望东方周刊》:今年是中国结束帝制一百年,媒体刊发了很多关于反思辛亥革命和晚清改革的文章,其中对晚清新政努力失败的那段历史有很多的讨论。你觉得那段历史对今天的中国能提供什么样的启示?

  萧功秦:从鸦片战争西方挑战开始,到二十世纪初,至少给清王朝有六七十年时间来进行适应、调整与变革,然而,清王朝却没有像明治日本那样,有效地进行变革,而且,庚子事变可以说是对改革的极端反动,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统治民族的合法性危机已经形成,排满革命势不可挡,新政为时己晚,而其后的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和平发展,相反,导向更大的折腾动荡与不可避免的碎片化。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晚清新政给当代人的启示是:一个集权国家一定要在保持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上,主动地不失时机地进行变革,否则,不但政权会受到威胁,新兴的激进政治力量还可能会给国家民族带来长久的折腾和伤害。

  《瞭望东方周刊》:你曾经提出中国发展三阶段:发展经济约30年;培育建立公民社会约30年;再用30年左右时间建立民主政治。现在30年的经济发展做得不错,按你的时间表,目前该培育公民社会了,你觉得具体该怎么着手?

  萧功秦: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利益多元化,这可以进一步削弱改变“全能体制社会”,目前应该有序开放非政治的公民社团,如社会文化、教育、娱乐、学术等领域的非政治的结社,让人们正常表达意愿,与政权沟通。

  这些自主的公民社团和组织,如果进一步发展成熟,就会形成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的市民社会,在此基础上渐渐培育公民文化、公民理性,为民主政治转型奠定文化和社会基础。

  在保持执政党执政地位的历史连续性与正当性的同时,保持政治稳定下的社会多元化,从多元化的成果中来吸取政治稳定的社会资源,使中国可以渐进地走出威权主义,走向民主政治。

  《瞭望东方周刊》:一直看到有些人担心,觉得如果开放公民社会,可能导致政治混乱。你怎么看?

  萧功秦:我觉得不必如此担心。三十年改革发展,虽然问题多多,但国人中的意识形态化的思维已经淡出,据估计,在目前中国,激进的“文革左派”占总人口不到百分之一,有调查数据显示,激进西化自由派约占人口决不超过2.5%。这表明,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利益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过程,绝大多数人们的诉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化的理念型思维,转向以具体利益诉求为主的务实性思维。上面谈的两种人在目前中国政治光谱中毕竟属于“小众”。

  大多数国民主张渐进、理性、温和地推行现代化改革,基本认同现有政治秩序,这些“沉默的大多数”在公共领域未必发言积极,他们也会有不满和诉求,但常常是具体的利益诉求,而非挑战现存政治秩序的左的或右的激进政治诉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在的中国的政治生态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相比,可以说有很大变化,一定要认识、把握这种大变化。不必见到民众有不满或提出诉求就木皆兵,反应过度。包括对一些群体性冲突事件也是如此。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