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高校学术腐败是腐败者“最后的晚餐”?

http://www.CRNTT.com   2011-09-15 14:25:02  


 
"三院院士"也涉腐,学术不能承受之重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狄书爱 2011-09-15 08:53:01

  13日,“打假斗士”方舟子微博再爆料,透露包括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在内的6人实名举报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三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此消息一公布,舆论一片哗然。而据了解,至13日截稿,石元春没有对此举报作出回应。(《现代快报》9月14日)

  “打假斗士”方舟子爆料,4名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其中3人已年过八旬,包括一名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实名举报,石元春本人没有回应……更重要的是,举报材料具体列出了石元春的“四宗罪”:“学术成就与贡献弄虚作假,把前人理论说成是自己的新理论,剽窃他人成果等”;“黄淮海平原盐碱消退是地下水自然下降的结果,而石利欲熏心,竟然不顾客观事实,贪天功为己有”;“石元春以权谋私巧取豪夺”;“石元春获奖另有内情”等。而且,举报材料还指出,石元春不仅在在任时涉嫌多重学术腐败及“道德腐败”,还在离任校长后窃取他人科研成果,骗取深圳市委信任,投资数千万元,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成立绿鹏公司,自任董事长。结局是肥了自己,亏了国家,最后不得不廉价拍卖。时至今日他又以生物质能源权威自居,到处忽悠领导和群众……

  显然,正是石元春无论是在任还是离任都如此置学术道德及社会道德于不顾而争名夺利,才使得具有正义感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及其他相关人员忍无可忍,终于作出对属于“三院院士”、已经八旬的石元春作出实名举报的行为。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都是学术上的“重量级身份”,即使是其中的任何一项院士头衔,也非常人所能获得。在公众看来,具有这上面的任何一项院士头衔,都非常不容易,非学术达到炉火纯青、职业道德及个人素质达到一定境界之人所不能企及,而作为这些名誉的评选,也一定是至为公平、公正和权威的。因为只有这样,学术才会不断有进步,科技才会持续有创新,社会才能快速有发展。

  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举报材料称,石元春获取“三院士”头衔,居然是因为他在任原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时利用职权窃取他人治理黄淮海盐碱土的成果这一关键原因,石元春还因这一成果及其他窃取来的成果骗取国家和省部级多项奖励以及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何梁何利农业科学奖。举报材料还揭示,“石元春获奖另有内情”,因为石元春是“水分太多的虚假院士”,“会弄权术、会钻我们社会空子、弄虚作假的、永远喂不饱的、私欲太大的‘包工头’”。

  显然,这一情况,与高校教授学者、中科院院士甚至是高校校长等涉嫌学术造假、窃取学术成果等近年来不断曝出的新闻并不相悖,这无疑再为日益功利的学术生态增添了证据。在中国不断追求“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中,这一多年来一直存在的学术生态不能不让人警醒,这也正是当前亟待“肃清”的学术不能承受之重的严重问题。

  近些年来,由于相关学术机制的相关弊端及市经经济体系下急功近利思想的滋生,学术圈里早已不是那一方神圣的净土了,为了获取国家或地方的项目经费、这样那样的名利奖励、提拔重用或到其他机构去“做官”,学术腐败屡有曝出,相关高校及学术机构的领导都不例外。在如此的学术生态下,本科生、研究生论文抄袭事件更是屡见不鲜。更让人侧目的是,一些有点学术成就的相关教授们也纷纷走出学术殿堂,利用自己的名气和研究成果创办实体公司,成为身价不菲的“富豪教授”。这些教授如今却在体制和体制外“通吃”,其结果是,这些教授师德不断滑坡、不务正业、浪费国家的科研资金,误人子弟,而另一方面,这些人却成了某些商业公司的代言人,并以话语权影响政府决策,以此畅游商海、中饱私囊,并成为浑身镀金的“富豪教授”。

  上述令人忧心的学术生态,尽管是某些不适合科技及学术创新的僵化的体制机制,尤其是科研院校的“官本位”体制及倾向,是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不活及独立的学风、创新的社会风气的培养倡导等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可能会在短期内就能一下子就完全纠偏过来,在这些工作正引起国家相关部门日益重视并已有相关规定文件出台实施的时候,相关部门不能不加大对学术人的监督管理,尤其是像包养情人等并不算难的监督与监管,先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及工作作风,才能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健康的学术之风,才能有可能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