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援欧很务实很市场

http://www.CRNTT.com   2011-09-27 11:09:34  


 
  易纲的话更具备市场观点,其重点提及私人投资,私人投资者的决断应该是自由、不受限制的,无论中国的私人投资者是否愿意去欧洲投资,都不应该受到约束,市场与资金天性逐利流动。当然,考虑到国内的外汇资本管制限制,易纲的话只可视为放松资本管制的呼吁。

  战略成功通常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传统思维。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勒紧裤腰带对亚非拉实行战略援助,是为了打破封锁。当时的中国视市场为仇敌,毫无投资、赢利概念。到现在为止,无视当时发生的社会和经济惨剧,还是有很多人为当时的战略决策叫好。这是战争与冷战思维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战略成功,可以牺牲某个群体的利益甚至生命。
 
  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美之间形成了货币印刷、产品制造、购买美债之间的共生关系,这是中国资本管制时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为了原始积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真正的错误不在于加入WTO,不在于购入美债,而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体制,没有疏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通道,导致内部矛盾积压,危机四伏。
 
  很多时候,战略成功被当成投资失败的遮羞布。
 
  2007年,今天发出市场化宣言的中投公司以每股29.61美元购入无投票权的黑石公司101334234股股票,出资30亿美元,锁定期长达4年,截止今年9月23号,黑石股票市场价为每股12.07美元。面对汹汹舆情,作为补救,中投在2008年10月以每股不足10美元的价格在公开市场增持,持股比例由9.99%增至12.5%,享有和其他同类型股份一样的投票权。中投的第一次投资显然是一次极其失败的投资,辩解者却将此美化为中国向全球金融市场突破的辉煌成功;当中国金融企业成为欧美金融机构的套现工具时,辩解者认为是中国金融市场化必须支付的代价,充分认可外资银行带来的国际化视野与风险管理机制。
 
  但金融公司在大幅赢利的同时不断再融资的事实,却显示这些公司廉价圈占了大量国内资源。
 
  回到欧元,中国的金融官员学会就事论事。
 
  目前欧元明显丧失了与美元的抗衡能力,国际资源的定价权取决于美元之手。无论哪一个国家施以援手,都改变不了欧元与美元之间的强弱对比,而欧元区内部的高福利、财政统一等难题,非欧元区国家痛下决心刮骨疗毒不能解决。就算中国在欧元区投入2万亿美元都是杯水车薪,既无法改革欧元区的财税体制,也无法让欧洲劳动者与中国劳工一样勤勉。
 
  中国不是救世主,不存在援助欧元的问题,确切表述是,中国是否需要购买欧元资产。要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取决于中国能否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欧元资产;更取决于中国与欧盟之间未来能否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