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及其中长期后果

http://www.CRNTT.com   2012-01-03 10:19:37  


 
  那个时候知青可以带一些知识到农村,特别是在风俗习惯、破除迷信上做引导,也帮他们做一些会计工作和当老师,这些工作可以帮助农村发展。除了这个比较积极的经济作用外,也有消极作用,即解决城市的就业问题,特别是青年就业问题和城市人口压力问题,这也是一个顾虑。在1968年年底因为文革问题,文革期间学生没有念书,理论上他们在中学,但他们没有开课,没有听课,而且工业发展比较慢(因为很乱),所以生产没有正常发展。1968年底有一个问题是毛泽东为何要突然结束文革,怎么解决城市青年特别是中学生的就业问题,当然让他们去农村是一个解决办法。我研究了整个60、70年代的统计数字,发现那个时候虽然把城市青年和另外一些所谓闲散人员派到农村,但城市里的劳动力和人口、非农业人口并没有下降,除了1968年、1969年是真的下降,从1970年以后没有下降过。明显的是让农民进城。如果研究这一代的统计数字就会发现那个时候发生了很大的人口大交流,当时大部分知青没有注意这个问题,也没有发现,可能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比较低调。但实际上就是这样。如果说主要的动机就是解决就业问题和城市人口问题没有说服力,因为上山下乡是最主要的动机肯定不会准许农民进城。当时的户籍制度可以允许中国政府控制流动人口,在这方面很多学者强调解决就业问题的动机,现在我觉得这不对,不全面。1968年底是有问题的,但后来的生产还是恢复了,如果中国政府完全注意这个问题,可以让那些知青早回城,但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是因为毛泽都的指示是不可以不听的,有了毛泽东的指示,那这个运动就应该进行下去。

  讲了基本动机后,看这个运动究竟有什么后果?我认为你们应该知道大概的情况,从1968年到1980年,特别是到1977年,这个运动影响着整个社会,因为每年有那么多知青到农村,而到农村他们要面对很多问题,比如生存问题,在农村没有工资(在农场每个月有工资,可以吃饱饭),靠的是工分,而知识分子拿到的工分比农民低,而且农民根本不需要他们,他们要面对很多具体问题,也受了很多思想上的冲击:他们本来在学校念书以为社会主义农村很美好,到了农村发现那么落后,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冲击;他们对农民的思想、农民的风俗习惯不符合心目中本来以为的贫下中农是为了社会主义做事,是非常积极的为革命工作,到了那边后发现那些农民是为了生存做事,很可能有时候有一些想自己占便宜的,完全不符合他们原来的贫下中农的概念,这也是一种冲击。后来他们跟农民经常有一些冲突。在农村呆了几年后考虑自己的作用是什么、前途是什么,在这方面他们很迷惘,不知道他们的命运会怎样,连那些很积极的下乡、很有理想主义下乡的知青们,在我所采访的那些人里基本上是一年多以后开始想怎么回城问题。对自己究竟是什么人对他们而言是个问题,因为他们每两年可以回城探亲,但他们回到城市里很多人不认为他们是城市人,认为他们是农民。但在农村没有一个农民觉得他们是农民,这些知识分子还是受歧视。在城市觉得他们是农民,在农村觉得他们是城市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所以前途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对他们而言很迷惘。

  一个比较清楚的现状是他们很少在农村结婚,他们的结婚率很低,为什么?因为结婚就意味着在那儿生存,没有机会回城。所以跟农民结婚很少,而且他们结婚有时候是被逼的,并非完全自愿,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今天没有时间谈。这些知青面对这些问题,他们想回城,在70年代末趁着政治变化(三中全会)闹事,要求回城,而且基本都成功了。

  从长期角度来看,上山下乡运动的经济后果是什么?如果从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地方农民觉得知青是一个负担,农民不需要劳动力,因为当时农民的可耕地范围非常小,劳动力多余,在中国是这样,可能在当时的世界中属于最厉害的情况:农村劳动力太多。所以突然加了1700万的知青对农民来说就是一个负担。从这个角度来说上山下乡运动没有给农村带来太多好处。

  在一些地方,知青带来的一些好处是当赤脚医生、会计老师,这不可否认,可当时做过这些工作的知青只是少部分,可能有20%左右做了这一类工作。虽然他们做了这个工作,但他们从来没有决定一辈子就干这个工作。运动结束后,政府改变了这个政策要尽量培养本地的青年做这些工作,这还是比较成功的,因为那些人跟地方有明确的关系,希望可以发展这个地方,也可以在那儿结婚,在那儿有前途。也就是说在这方面知青的作用不可以夸大。

  再一个好处是在于这个运动帮助农民了解城市,也帮助城市人了解农村,这是肯定的。因为户口制度问题,农民留在农村,城市人没有机会到农村,互相了解在这方面有点作用。如果这么理解的话,那结果是农民发现城市真是比农村好,城市人觉得城市户口真的很宝贵。所以在这方面不可以说缩小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反而在主观上更强调了当一个城市人的重要性。而且在具体的差别中,比如经济差别就没有缩小反而增长,有一些统计数字可以说明1967-1977年间经济差别是增长的。这很容易理解,因为你把城市的人口加在农村就加大了农村的负担,导致没有解决农村发展问题。

  在城市就业压力问题上,这个问题从长期来讲加大了就业问题。在当时本就有一些农民就进城代替了那些知青,后来知青回城时实际就增加了城市就业问题,特别是在1979年,1979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年轻人需要得到就业最多的年度,因为在60年代初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后,出生率非常高,到70年代末很多青年都达到了就业年龄,可恰恰在这个时候放弃了上山下乡运动,很多知青回城,导致在那个当下有大的失业问题,特别是在1979年有2000万的年轻人待业,很难找到工作。当然,因为知青的回城,政府要找办法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好的解决办法,比如说强迫中国政府允许个体户发展,允许有个体经济,也给了集体企业很多好处,因为集体企业比较容易吸收劳动力,而且服务业发展得很快,在毛泽东时期服务业受压,毛泽东觉得做生意都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而因为要解决那么多年轻人就业问题,政府放松很多政策。这从长期来讲对中国的经济有好处,但这不是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而是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后的结果,所以在这方面也不可以扩大上山下乡运动的作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