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22岁教授昭示“民科”才是中国未来?

http://www.CRNTT.com   2012-03-23 11:44:10  


 
  特征三:极富理想主义情怀,又有功利主义色彩

  1978年1月,《人民文学》率先刊载了徐迟的报告文学名篇《哥德巴赫猜想》,30年来,人们对这篇文章所涉及的科学家形象,以及对与此有关的“民间科学家”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

  这篇报告文学笔触优美、极富煽动性,但是缺乏一些科学的严谨。很多青年在看完了文章之后都被打动,决心要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献身科学。这是因为,这一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有远大理想,为人类造福为祖国争光,为了这个理想可以放弃物质生活,甚至付出生命。(参考:杨慧: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与“民科”,《科普研究》,2008年第5期,第57-62页)

  但是同时,许多人其实又充满功利色彩。他们热衷于靠着自己的“民科”成就得到瞩目,热衷于上各种“世界名人辞典”,甚至为自己登报做广告。

  “民科”的执着精神确实令人钦佩,但如果影响他人就应该三思

  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去追求理想是非常值得钦佩的。而“民科”反对的官科学术腐败问题自然应该深究。不过,许多报道中都提到一些“民科”致力于研究,不事生产不说,反而需要家人去供养自己的科学事业。另外,一些“民科”的实验也可能影响到周围人的安全。这些当然是不可取的。还有一些“民科”则有诈骗之嫌,比如号称发明了“水变成油”的方法而疯狂敛财,这类就更应该禁止。

  ■ 刘路的成名当然更是对“官科”的警钟

  如若未受到国外肯定,刘路很可能就被埋没

  刘路的成名颇具偶然性。他将研究成果寄给了国际杂志。很久之后,该杂志的主编邓尼斯碰巧遇到了南京大学数学系博士生导师、数理逻辑专家丁德成教授的学生庄志达,并问他是否知道中南大学大三学生刘嘉忆(刘路投稿时用的笔名)。庄志达给自己老师专门打了电话提起此事。丁德成找到了刘路,并邀请他参加11年5月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逻辑学术会议。刘路的演讲让在场专家眼前一亮,并被认为极可能是正确的。丁德成很快给邓尼斯打了电话,让他再好好看看那篇论文,邓尼斯6月份发来很高的评价,并且邀请刘路参加在美国芝加哥的数学逻辑学术会议。

  一直到7月份,中科大教授侯振挺在拜访丁德成时才偶然知道此事。于是学校重视起来。

  倘若不是国际学术杂志的认可,刘路的研究在国内的学术体系中能够得到发掘并被肯定吗?答案十有八九是否定的。在许多高校中,没有一个完整的学术评估体系,看得最多的还是论文的数量,学术造假蔚然成风,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的现象相当严重。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