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何小手:社会之变唯有通过“屌丝”逆袭

http://www.CRNTT.com   2012-04-07 07:07:20  


 
  和政府报告命运类似的是,党媒也经常成为深度解读的对象。2011年,《人民日报》发表系列关于社会建设主题的文章,因为文章直指当下中国的重大问题,反映出一定的时代危机感,加上其观点凝聚了当下共识,因此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反响,民间纷纷解读,并一厢情愿地将其理解为“高层的意思”。《新闻联播》也曾有过这样的待遇,一旦出现重大政治变局,该节目实收率就大为提升,民众渴望节目释放信息。《新闻联播》牵一发而动全身并非戏言,据说,前主持人罗京曾经试图换一个发型,但遭到领导的拒绝,领导认为观众已经适应了他的发型,因此不能轻易改变。事实上,主持人和领导们遇到的压力,不仅是观众的审美惯性,而是舆论传播中的过度解读传统,一个沉溺于过度解读的人,会从罗京的发型中解读到中国特色的政治生态,稍有变化都可能被视为是在释放某种信号。类似的悲剧已经在国外发生过,2011年年底,“让敌人闻风丧胆”朝鲜女主播李春姬因为50天未露面而受到广泛关注,直到12月19日,李春姬穿黑衣播报金正日逝世讣告,泣不成声,猜测的声音才得以平息。

  在学术和媒体界,类似的解读更是层出不穷,而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动车事故发生后,“速度经济”的反思成为主流,据《南方周末》记者考证,国内第一次提出“跨越式发展”是在1999年,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如今网上的“跨越式发展”搜索结果已经超过了2700万个。近年来对“弱国心态”的讨论极为热烈,有人经过考证发现,1978年到2006年的《人民日报》,报上称日本“伤害中国人民感情”有58次,美国则有20次。近来类似的解读则出现在“两会”和改革话题上,据《法制晚报》考证,温总理今年工作报告共响起26次掌声,最长28秒,而2011年是27次,最长一次29秒;2010年是32次,最长的一次30秒;2009年是32次,最长的一次39秒;2008年是41次,最长的一次20秒;2007年则是35次,最长的一次10秒。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官方话语中“革命”和“改革”频率的演变,学者陈子明考证,历届人大会议中“革命”的次数分别为:八大出现73次;九大226次;十一大225次;十二大71次;十三大23次,十五大19次,十六则是8次。而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政治报告,“改革”分别出现了18次、175次、124次、93次、89次、102次。

  民间之所以充满了考证之风,一定程度上即是因为官方话语体系“逃避自由”的传统:官方倾向于通过文件来传达高层的政治气候,用微言大义的方式向民间释放信号。这种微言大义在政治宏大叙事的掩盖下,难以被常人发现,而即便是专家,在解读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失真”现象。权力体系“逃避自由”传统仍然是主流,讲人话说真话尽管屡屡被提及,但仍然难成气候。为数不多的个性官员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但在官场生态中,则往往被边缘化,始终无法丢掉“个性官员”的标签。除此之外,鲜有人僭越体制藩篱。从整个社会环境看,潜规则“明规则化”趋势明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