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 
中评论坛:港新政府如何推国民教育

http://www.CRNTT.com   2012-06-08 00:26:13  


 
  黄志明:课程指引的第一稿和第二稿我都很详细看过,进步很明显,我认为这份课程指引的水准很高,主流方向非常正确,至于支流问题,我们很难预先估计,但确实有一些什么都反对的学校。

  李焯芬:在现实中,当然社会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我相信随着时间,主流的要求会慢慢体现出来。

  黄志明:至于课程的编写,我认为应该把选择和决定权交给学校的老师,因为只有他们最清楚学生的水准。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水平,自行决定应该更多进行国情讨论或修身内容。一定要“校本化”,信任教师和学校。如果什么都要教育局规范,不是成熟的教育,当然学校的决定也要公开。 

  李焯芬:“校本化”确实很重要,很多学校已经有德育和国民教育的元素,不是等课程指引推出才有,每间学校有它自己的经验。我也同意,尽管我们有五个范畴,内容侧重点可以灵活处理。
 
  连文尝:德育和国民教育,其实以前学校已经在教,只是没有明确的规范,有了这个指引,算是可以名正言顺起步。因此我同意这是一个进步,起码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推行国民教育将是一个挺艰巨的过程。香港学生的国民意识过去比较淡薄,常识科里只有一些个别的知识性内容,但现在新课程强调的是“身分认同”,对个人身分的认同,对家庭、社群、国家及世界的认同,在香港这环境,对国家认同部份,会有一定难度。
 
  另外,课程强调“价值观教育”,但香港老师正正不擅于在课堂作价值教育,不是以前没有教,而是言传身教,在隐蔽中做到价值教育,但是以后改为在正式课堂上怎么教呢?指引上提供一些方法,包括价值澄清法、道德两难法等等,这些是思辨方式,没有价值倾向的道德逻辑推理,价值如何,自己决定。怎么操作?很大挑战。不是给老师一个教材就能做到那么简单。
 
  有关“校本化”和“中央化”的争论,曾经有人指出,以前教改遇到的瓶颈危机就是一次改太多东西,像“大炼钢”,家家都“校本”,以至于质素不高,所以要强化校本平台。为什么香港老师很依靠教科书呢,因为工作量太多, 上课课时相当于内地老师一倍,有空思考的时间太少。香港对于“中央化”的概念弱,不像内地教育部有很强的指导性。我建议,其他方面可以继续“校本化”,但 在国民教育方面,是否可以“中央化”多一些?当然不排除“校本化”成分,但是需要加强整体规划的中央平台。德育方面,网上有很多材料可以参考。课时牵涉国 民教育的内容比较少,也很肤浅,仅限于国旗国歌等等,教育局需要加强在这方面的支援,多放资源、教材、培训。

  李焯芬:刚才连校长所说,正是我们未来要做的事情。教育局将来会有一个团队整理收集相关教材,这是很耗时耗力的工作,政府会有资源配合。教育事业和我们的生活一样都应与时并进,由于历史原因,香港的国民教育各个学校过去有不同做法,我们需要时间把它整合起来,教育局会充分利用它的网上平台,提供教材给大家参考,累积经验,使课程慢慢完善起来,以后可能还会有更规范化的做法。目前需要接受“校本化”的现实,是比较可行的第一步。至于十年后有了更多经验,也许会有更好的平台做中央式的设计,所以说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让他慢慢完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