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 |
孙中山的理想与宋教仁的星命 | |
http://www.CRNTT.com 2012-07-05 14:35:00 |
宋教仁的“天罡”自居 安徽革命党人范鸿仙,是于右任和宋教仁在上海《民立报》的同事。宋教仁遇难后他先写了一篇《哀宋教仁辞》,1910年初,湖南人瞿方书在《中国公报》发了一篇文章很好的文章。他看到文章后就去见瞿方书。两个人谈话过程中,范鸿仙认为革命内部没有能成大事的人才。瞿方书说怎么会没有人才呢,我的老乡宋教仁就是同盟会内部的卧龙诸葛亮,他现在正在东京闭户养晦。这样范鸿仙第一次听说了宋教仁这个人。一年后他就与宋教仁成了《民立报》的同事。 在另一篇《且看三十六天罡》中,范鸿仙又谈到宋教仁。1911年黄花岗起义时,宋教仁、陈其美、谭人凤都去参加。起义失败后有72个人埋在黄花岗。一个月后宋教仁回到上海,当天和范鸿仙在宿舍里挑灯夜话。范鸿仙很悲观地表示“七十二坟秋草遍,更无人表汉将军……”意思是同盟会的72个骨干死掉了,革命党还有什么希望呢?宋教仁说没事,起义之前我们在香港进行筹备时,忽然来了一个算命先生,他看了我们这些人之后说道,中国要改朝换代了,将星将要出现了。我当时觉得非常荒诞。但是,起义中死掉的,恰好是算命先生说的七十二地煞。所有的天罡都没有死。范鸿仙问宋教仁天罡都是哪些人呢?宋教仁说我本人与某某都是啊。这个某某说的就是黄兴、胡汉民、陈其美、谭人凤这些人。这就是当年宋教仁的精神境界。他自以为是天罡星下凡,专门来打天下坐天下和改朝换代当宰相的。 宋教仁在日本留学时写过一篇文章《二十世纪之梁山泊问题》,他用的笔名就叫宋公明,也就是宋江。后来应桂馨和洪述祖写信要毁宋时,也是说“梁山匪魁,顷又四处扰乱,危险实甚”,把他这个宋公明一举歼灭算了。 我们的中学课文里面有一篇《范进中举》,范进的老丈人郑屠夫一直看不起范进,认为他不能赚钱,就是一个穷秀才,平时整天打他耳光。突然有一天范进因为中举高兴疯了,老丈人又打他一耳光,打完之后老丈人就后悔了,因为中举的人就是天上的文曲星,文曲星是打不得的,可见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相信星命星宿的文化现象。刘半农生前给赛金花写了一本书传记,赛金花很感谢。1934年刘半农死了,赛金花写了一个挽联,“君是帝旁星宿,下扫浊世秕糠,又腾身骑龙云汉;侬惭江上琵琶,还惹后人挥泪,谨拜首司马文章”。意思是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就是天上下凡的文曲星,赛金花就像白居易《琵琶行》里面“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歌妓。我这个“天涯沦落人”遇到刘半农,就是遇到了知音。当年读书人把自己看得很高,都以为自己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人间凡人,而是天罡星,是特殊材料。 宋教仁去世后,《民立报》的年轻记者徐血儿写了《宋教仁传略》,其中谈到孙中山回国时,宋教仁陪同张继回上海开会,主张选举孙中山为总统。1911年12月27日,同盟会诸巨子在孙中山的行辕开会,决定推选孙中山为总统,黄兴为内阁总理。黄兴不愿意接受,孙中山、胡汉民也主张不设总理。宋教仁内审国情,外察大势,坚决主张实施责任内阁。 徐血儿在这篇文章里面存在着为尊者孙中山和死者宋教仁避讳的嫌疑。相对来说,宋教仁当时的日文秘书、同盟会内部的日本籍会员北一辉,在1921年出版的《支那革命外史》一书中所说的要更加真实一些。 据北一辉介绍,1911年12月27日早晨他从上海赶到南京,劝说宋教仁拥戴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宋教仁气得满脸通红:老兄你也学日本浪人的那一套吗?你的大元帅主张误了事,黄兴的优柔寡断又误了事,孙中山的空想再来误事的话,革命事业该怎么办呢?黄兴食言不来南京也无所谓,我有兵力,决不允许孙派的人踏进城门一步! 等到同盟会元老张继从上海来到南京劝说的时候,宋教仁才答应前往上海参加会议。他们在会上商量怎么分配官职。会议结束后,宋教仁向北一辉道歉说:“今天早晨在南京对您发脾气,非常失礼。孙先生实际上是个好人,我过去在东京那样攻击他,现在很后悔。黄君有很多人反对,不如由声望较高的孙先生出来更能纠合人心,对革命更为有利。孙先生担任大总统成为革命的中心人物,黎、黄二人分别在武昌和南京负责军事,我担任内务总长即国务卿掌握政制实权,集中力量促进全国统一。这样大家都能够各得其所。这是我和孙先生今晚商量好的。至于美法两国政制形式的问题,现在还不是讨论的时机。请您放心好了。” 这是12月27号的事情。宋教仁还是太年轻,没有政治斗争的丰富经验。他开完会回到南京之后,孙中山又开了另外的会议。12月30号便出台了《中国同盟会意见书》,里面以“贪夫败类乘其间隙,遂作莠言,以为簧鼓;汉奸满奴则复冒托虚声,混迹枢要”之类极其严厉的字眼,把宋教仁完全否定了。孙中山把宋教仁定性为贪夫败类和汉奸满奴,就像是毛泽东说刘少奇是叛徒内奸工贼一样,剩下的事情就不用孙中山做什么了,等到合适的时候自然有党内人士来处置宋教仁。 1912年1月1日晚上,孙中山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3日,孙中山拿着已经商量好的内阁名单让各省代表投票通过,这份名单上的黄兴是内阁总理兼陆军总长,宋教仁是相当于总理的内务卿。但是,这份名单被各省代表投票否决。第二天,孙中山又拿出一份名单,这份名单里面没有了总理,也没有了宋教仁的名字,所以就顺利通过了。 1912年9月13日,于右任在《民立报》连载一篇《答某君书》中,这个某君应该是国民党内部支持孙中山的某个重要人物。于右任介绍说:“如渔父者,才、学、识三者俱备,……今日为党声嘶、嘴肿,奋斗而未已,是对于党,亦不可谓其不忠。不意当南京政府时,本党中一种人挟旧日之恨,拼命攻击,声言非驱逐宋某出同盟会不可。竟因反对宋君,废去国务总理。” 意思是说宋教仁一直为革命奔走,声嘶力竭到嘴巴都给说肿了。孙中山当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却几乎被同盟会内部的一些人开除会籍。最后还是于右任出面求情,孙中山才给宋教仁任命了一个法制局局长的职务。 另据江苏代表、同盟会员袁希洛事后回忆,他与马君武等人支持孙中山的总统制,坚决抵制宋教仁主张的责任内阁制。理由是想担任第一任内阁总理的宋教仁年纪轻、声望浅,革命党内部的蔡元培、王正廷、王宠惠等人,以及响应辛亥革命的社会名流程德全、张謇、汤寿潜等人,都不应该屈居宋教仁之下。 作为总统府秘书长的胡汉民,事后在自传中回忆说:“钝初居日本,颇习政党纵横之术,内挟克强为重,外亦与赵、张、汤化龙、熊希龄相结纳,立宪派人因乐之以进,宋之声誉骤起,故章炳麟才之。然终以党人故,克强不敢夺首领之地位,钝初始欲戴为总统,己为总理,至是亦不得不服从党议,然仍主张内阁制。” 这里的“赵、张”,指的是老一辈的立宪派领袖人物赵凤昌、张謇。“章炳麟”就是章太炎。 章太炎在《自定年谱》中,另有“时府中粤人与遁初不协,恶其豫政,用为法制院总裁,克强任陆军总长”的说法。他所谓的“粤人”,指的就是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等广东同乡。意思是总统府里的广东人和宋教仁合不来,不愿意让宋教仁干预政治,就让宋教仁当法制局长,黄兴当陆军总长。 1913年,“二次革命”没有发动之前孙中山到香港见胡汉民、陈炯明、汪精卫等人,并且在香港接受外国记者采访。谈到宋教仁案,孙中山说袁世凯大总统与宋教仁案没直接关系。有人说北京政府与宋教仁案有关联,这是不公道的,我的看法是袁世凯总统与宋教仁案没有直接关系,不过系其总理与有干连也。“故袁世凯定必略有所知”。假如把袁世凯换成孙中山,这样说可能更加准确一些。孙中山与宋教仁案可能没有直接关联,但对谋杀宋教仁这件事情,孙中山是“定必略有所知”的。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