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 |
史海钩沉:孙中山租让满蒙是卖国? | |
http://www.CRNTT.com 2012-11-25 09:24:38 |
辛亥后,孙中山为换援助虽仍许诺将满洲特殊权益送给日本,但始终坚持满蒙是中国领土 但孙中山狭隘的民族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从革命者变成了执政者,孙中山马上就转变态度,根据国人的要求,提出了“五族共和”的主张,将清朝的领土全盘接收。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中明确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同年8月,在谈及外蒙的分裂意向时,孙中山对《大陆报》记者明确说:“小国今日势孤无劲,末便兴兵。满蒙实有不可收拾之势,目下不得不暂待时机。数年之后,兵力充足,领土自可恢复。设此四万万人于数十年后不能恢复领土,则华人无保存国家之资格。余以为恢复己失之领土,而求助于邻判,似不甚可靠。”由此可见,辛亥之后孙中山的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坚持满蒙是中国领土,坚决捍卫中国的领土完整。 正是在此背景下,孙中山的对日承诺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不再说给予领土,只说可给予特殊利益或者“管理权”。比如1915-1916年孙中山和上原勇作密谈时说的就是“中国新政府可以东北三省满洲的特殊权益全部让与日本”,并说不仅满洲,“中国本土的开发亦唯日本的工业、技术、金融力最是赖”,但与此同时,孙中山明确声明:“东北三省是中国的领土,吾等坚决维护固有的主权,虽寸土亦不容侵略。”同时他于11月16日致电袁世凯,坚决主张对于俄国与外蒙私自签订的《俄蒙条约》“万不可承认,当出以最强硬之抗议”。 那么,他一面强调捍卫领土主权的完整,一面又“不惜暂时牺牲部分国家权益”求助日本援其革命,这种看似矛盾的抉择该如何理解呢? 孙中山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白手起家搞革命,不得不借助外援 孙中山之所以会屡屡有这种想法和言论,原因就在于其是白手起家搞革命,不得不四处筹措推翻清政府的经费和物资,除了四处募捐和到处借款之外,身处海外,他就只有谋求列强援助这一条路可行。而列强为其提供援助当然绝不是因为道义,都是要谋求其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而孙中山几乎是身无长物,能用以交换枪支弹药的,就只有许以一部分国家利益。1898年到1923年,孙中山对日求援10多次,交涉对象包括首相、陆军参谋总长、政坛元老、财阀等等,所许诺的条件除满蒙之外,还有商业利益,如1922年2月,为了能给广州政府换取武器,孙中山以两万支长枪、72尊野炮、120支机枪及相应的弹药和500万日元为条件与日华林矿工业公司的代表签订密约,“同意将海南岛,及所有沿广东海岸之岛屿的开发权,及从厦门以南至海南岛的渔权,全让给公司专利包办。”“同意公司对开发广西之林矿有优先权。”“政府指派三分之一的委员名额,委员会主席须为日本人”,此事曾在当时引起了海南岛在内各地的人士强烈抗议。 不但是对日本如此,孙中山为换取援助曾向所有的大国示过好。比如1900-1903年,孙中山会晤了法国公使朱尔斯哈尔蒙德,希望得到法国军火装备和法国军事参谋的帮助,作为交换条件,孙中山提出在华南境内给法国人大面积的租界。再如武昌起义之后为了争取各国的支持,孙中山曾特别宣布“清政府在革命前与各国缔结的条约、所借的外债、承认的赔款与让与的权利,民国承认有效,并负责偿还款项。共和国承认满洲政府给予外国人的一切特权和租让权”。这就是白手起家搞革命以及弱国外交的无奈。 同时也应注意到,辛亥革命前,许多仁人志士都有过和孙中山相同的想法 其实,晚清时期为了解决内忧外患的困扰,很多人都曾想过牺牲领土和主权来换取列强的援助与支持,进而自强自立。比如《马关条约》签订后,一贯以主战着称的张之洞就曾建议说:“急与俄国商订密约,如肯助我攻倭胁倭尽废全约,即酌量划分新疆之地,或南路回疆数城,或北路数城以酬之……如英肯助我则酌量划分西藏之后藏一带地让与若干以酬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也曾在《报贝元征书》中说:“今夫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大而寒瘠,毫无利于中国,反岁费数百万金戍守之。地接英、俄,久为二国垂涎,一旦来争,度我之力,终不能守。不如及今分卖于二国,犹可结其欢心,而坐获厚利。二国不烦兵力骤获大土,亦必乐从。计内外蒙古、新疆、西藏、青海不下二千万方里,每方里得价五十两,已不下十万万。除偿赔款外,所余尚多,可供变法之用矣。” 由此可知,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领土的多寡并不重要,国家如何才能摆脱被欺侮的命运走向富强才是最紧要的问题。为达此目的,手段的选择适当与否倒在其次。当然,张之洞和谭嗣同毕竟还是拥清的,他们绝然不会也不敢提什么出让满洲的,那毕竟是清的“龙兴之地”。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