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切糕”,拿来调侃不如用于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12-12-05 11:42:57  


切糕密度很大,用很小的表面积切到底很可能就是几市斤重
  中评社北京12月5日讯/岳阳公安警事12月3日在微博上声称处理了一件价值16万元的核桃仁糖果(也就是传说的切糕)纠纷:“村民凌某在购买新疆人核桃仁糖果时,双方口角导致肢体冲突引发群体殴打事件。事件造成二人轻伤,损坏核桃仁糖果约16万。天岳派出所将凌某刑事拘留,十六名新疆人员财物得到赔偿并被遣返回疆。”

  未料到这一消息迅即引发了地域攻击和调侃热潮。这种局面实在糟糕。

  ■ “切糕问题”本是一个普世的城市新移民问题

  “切糕类骗局”不专属于某一类人

  据《新疆都市报》介绍,被很多网民声讨和调侃的“切糕”,准确的名称是玛仁糖。这是一种新疆南疆维吾尔族人民采用传统特色工艺,选用核桃仁、玉米饴、葡萄干、葡萄汁、芝麻、玫瑰花、巴丹杏、枣等原料熬制而成的民族特色食品。这一特色食品在和田地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虽然由于食材的原因,玛仁糖并不是一种廉价的食物,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网上议论的夸张价格。

  之所以人们认为切糕价格夸张,是因为切糕买卖有时涉及虚假利诱和强买强卖。根据两段以前拍摄的媒体暗访视频,情形是这样的:当顾客询问多少钱一斤的时候,商贩会说“5元”,故意造成单价很低的假象,但最后结账时,告诉你其实是“5元一两”;或者直接告诉你“5元一两”,但在切片过程中,罔顾顾客“少切一点”的实际需求,一刀下去,由于密度极大,动辄数百元,这显然严重地超出了街边摊在消费者心中的寻常定价(用以达成购买意向的前提)。

  强买强卖的方式也有两种,第一种,在路边主动出击,拿着一小块有核桃的切糕请路人“试吃”并纠缠,如果你不幸吃了而又表露出不想买的意思,一群商贩便围上来,用言语或肢体动作告诉你不买是不行的;或者在路边等待顾客“上钩”,然后使用上述价格欺诈的手法,“切好不退”,同样用言语或暴力威胁手段,强迫顾客购买。

  如果把这种买卖称为一种骗局的话,那么这也是一种“普世骗局”,不专属某一类人。比如早年间,中国的大城市常有那种叫卖“项链5元”,等你付钱时成了“1厘米5元”,稍一争辩就被围攻的骗局。

  城市新移民抱团取暖、从事灰色或黑色经营是全世界普遍的现象

  城市化意味着人口流动,而人口流动就会形成城市新移民(中国叫流动人口)。这些移民初到城市,面临各种困难,所以就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老乡之间或同一种族之间抱团取暖;二是一些人会走上坑蒙拐骗的道路。

  于是就会进一步造成以下情况:移民和土著的冲突或两个移民群体之间的冲突。美国历史上的禁酒令出台,就是源于移民问题。关注美国电影的人知道,反映移民问题的美国电影不可胜数,196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西区故事》,讲述的就是纽约市曼哈顿西区的波多黎各裔与意大利裔两个族群之间的械斗。

  中国的情况并不特殊,各种类似事例相信大家早有了解。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