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镇化建设将是未来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城镇化建设也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
中评社北京12月13日讯/本月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传递的明确信息是,城镇化建设将是未来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城镇化建设也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
上海证券报发表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王勇文章称,改革将成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倍增目标的最大红利。而尽早释放改革红利,尤其体现在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上,这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动能,也是衡量中国能否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而“农转非”,即由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的规模,又是衡量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历来,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城镇居民是生活在城镇的、有城市户口的公民;而农民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公民。农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城镇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晚清洋务运动之后,陆陆续续在沿海以及长江中下游区域开始有了星星点点的工业城市。但直到1949年,城镇化率只有10%,1979年改革开放起步时,也还只不到19%。中国城镇化的大踏步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城镇化率由1990年的26%快速上升到2009年46.6%,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51.3%。据此,专家预计未来10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到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2%,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但如果横向比较,因为起点低,目前中国城镇化率仅大体相当于英国1851年、美国1920年和日本1960年的程度。即便中国的城镇化率到2020年达到了60%左右,大体上也不过相当于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1990年的水平。所以,中国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不过,中国城镇化建设,能释放出庞大的市场需求能量。有专家测算,中国城镇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带来7万亿人民币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这将是未来促进内需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着眼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