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从王立军报道看媒体的八卦化倾向

http://www.CRNTT.com   2012-12-21 11:42:01  


近段时间,关于王立军的“猛料”不断被披露出来
  中评社北京12月21日讯/“王立军声称在一些干部裤腰带上绑了定时炸弹”、“王立军13年前曾称要去美领事馆申请避难”、“王立军对部下说我看过的书可以把你们火化”……

  近段时间,此类标题充斥在各种媒体上,关于王立军的“猛料”不断被披露出来。然而媒体在抛出这些“猛料”时有不少是“三无”——无出处、无交代、无说明。如此“三无”式的报道,让人如何相信?

  ■ 让读者无所适从的“报料”

  猛料只管抖,出处光溜溜

  一篇名为《王立军是如何炼成的?》、被定位为新闻评论的文章近日流传非常广泛。文章为了说明“(王立军)针对中高级干部,则是用特别手段掌控”的观点,给出了“王立军公开声称‘在一些干部的裤腰带上绑上了定时炸弹’”的证据。我们知道,新闻评论中最重要的就是论据,因为论据不可靠的话,论证和结论就成了空中阁楼。所以为了显示论据的可靠,新闻评论中除了不言自明、众所周知、或者可轻易查证的论据之外,都应给出来源或者提供查证渠道。而上述“绑上了定时炸弹”一说,如果不是评论员自己调查得知的话,那就是引述了其他报道。可此文中既没有给出作者是怎么调查得到的,也没有给出引自哪里,我们在网上搜索发现这个说法只出现在此篇文章中,那么这就成了一个“无头论据”。

  更不解的是,作者在“绑上了定时炸弹”之后还跟了一句“前不久被曝光的雷政富案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诠释”。我们知道,新闻报道中有事实、评论、推测。其中推测是指作者提示A、B两件事之间虽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有强烈的关联可能,作者要通过“推(演)”关联可能,来“(预)测”因果关系。而此文作者并没有推演“绑上了定时炸弹”和“雷政富案”之间的关联可能,只是直接给出了预测。没有“推”只有“测”,就成了猜测,新闻报道中是不能有猜测的。

  类似“绑上了定时炸弹”这种“无头事实”,在最近关于王立军的报道中可谓俯拾皆是,难怪某门户网站一篇名为《王立军从警28年起底:以打黑起家喜欢大场面》的新闻跟帖中,被网友“顶”了2000多次的“热贴”就是——“这新闻就跟看故事会似的”。其实新闻报道中怎样陈述事实,是有世界公认的规则的,以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批准、英国报刊业起草的《英国媒体职业守则》为例,其中明确指出资料的识别应做到“政府、其他官方机构、商业、竞选机构或公众成员提供的材料应始终标明出处。真实事件的模拟和再现也应加以注明。利用库存资料时也应标明,不应冒充作为新的或原始资料。”——简而言之,就是无论自述或引述,都应标明出处,即便为了增强阅读性做整个事件的梳理还原,也要给出处。而之所以网友觉得前述新闻写得像故事会,就是因为作者为了增强可读性做了整个事件梳理还原,却疏于标注出处,让人不知道那报料是作者调查到的,还是引用其他报道的,甚或是作者自己编造的。

  爱用“知情人透露”,擅使“单线来源”,可靠性怎能不打折扣

  在另一篇广为流传的报道《“英雄”王立军》中,有两条被各媒体重点摘录的报料——“王立军13年前曾称要去美领事馆申请避难”和“王立军对部下说我看过的书可以把你们火化”。可这两条爆料是怎么来的呢?前一条是“一位知情人透露,1999年,当王立军接到‘三轮车夫案’的法庭传票时,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去美国领事馆申请避难。”这种“知情人透露”是中国记者特别爱用的方式,但是新闻报道中本应极力避免爆料人不公开身份,因为不公开身份则读者无法判断爆料人的可靠性,所以《英国媒体职业守则》指出“允许被访者匿名应有足够的原因”。实际上即便有足够的原因不公开身份,记者也应就这一点予以说明,而不是简单地“知情人透露”就了事。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