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历史辨析:汪精卫是曲线救国吗?

http://www.CRNTT.com   2013-01-12 11:22:28  


 
  汪氏一开始也没想去沦陷区投日,而是欲在大后方成立新政权

  汪氏在“主和”方面的努力,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38年5月份之前,汪氏大致将自己“主和”的活动限制在国民政府内部,其主要措施,即不断游说蒋介石,希望蒋能够接受自己的意见,但蒋氏对抗战的理解与汪氏有极大的分歧,汪氏最终对蒋“绝望”。

  第二阶段,大致自1938年5月至12月汪氏出逃河内止。此一时期,汪氏“和平运动”的着力点,已转向在国民政府之外另起炉灶。该年5月,在获悉日本宣布“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要求蒋介石下野,同时有意让唐绍仪出面组织新政权,并以该新政权为中日“和谈”对象后,汪氏即表示“从前日本是不以蒋政府为对象的,现在日本仅主张不以蒋个人为对象了。只要少川先生出来与日本谈判,蒋的下野,是不成问题的。我只要国家有救,什么牺牲都可以的”,言下已有急切抛开蒋介石与日方和谈之意。稍后,汪氏进一步组织“第三势力”,积极与日方接洽,日方对此也颇感兴趣,影佐祯昭曾明确对汪氏亲信高宗武说:“可否请蒋委员长下野,由汪主席出任负责。”广州、武汉相继失陷后,汪氏对抗战前途更加悲观,到11月底,遂下决心逃出重庆,在国民政府之外另组新政权,实现与日军的“和平”。值得注意的是,汪氏出逃时,曾满怀信心要把新政权建在大后方的云南、广西等非沦陷区。为尽可能获取和谈的筹码,汪氏也把这种信心传递给了日方。 

  汪氏之所以认为自己可以在大后方另立新政权,与当时国民政府内部主和派甚多有重要关系。1938年10月21日,汪氏对路透社记者发表谈话,声称:“如日本提出议和条件,不妨害中国国家之生存,吾人可接受之,为讨论基础……”该谈话在重庆引起了强烈反响,抗战派如陈诚等对汪氏的攻击固然不遗余力,但汪氏也收获了不少的“主和派”盟友,这其中包括四川军阀王陵基、潘文华、邓锡侯、云南军阀龙云、政学系的张公权、程天放,以及陈立夫、陈果夫兄弟,等等。但汪氏出逃到河内之后发现,原以为会响应“和平运动”的军政要人如何应钦、陈济棠、龙云、何健、张发奎、张道藩、王世杰等人,全都毫无动作。汪氏最终只好选择到沦陷区的南京组建起傀儡性质的伪政权。至1944年汪氏死亡,此为其“和平运动”的第三阶段。

  与蒋介石相比,汪精卫其实错在对时局的理解太过幼稚

  中国当日有多少国力,汪精卫清楚,蒋介石也很清楚。但不同的是,汪氏得出的结论是“抗战必败”,蒋氏却将“抗战”上升到“建国纲领”的高度。因之,汪氏将“对日和谈”当作了救命稻草,蒋氏却只把“对日和谈”当作抗战的一种必要工具。

  这种区分,可以从汪、蒋的一些激烈冲突中清晰窥见。譬如:1937年11月,上海失陷,南京危急。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受日本政府委托,向蒋介石提出停战议和条件:(1)内蒙古自治,一切体制类似外蒙古;(2)华北非武装区扩大至平津铁路以南;(3)扩大上海的停战区,由国际警察管制; (4)停止排日;(5)共同防共;(6)降低日货进口税;(7)尊重外国人在华权利。孔祥熙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绝不可失”,建议蒋介石“乘风转舵”,否则失此良机,“万一后方再生变化,必致国内大乱,更将无法收拾。”蒋介石的态度是强硬的,他回覆陶德曼说:“假如日本不愿意恢复战前状态,他不能接受日本的任何要求”,“假如他同意那些要求,中国政府会被舆论的浪潮冲倒的。中国会发生革命”,“中国接受日本的要求,作为和平谈判的基础”;但“华北的主权完整和行政独立不得侵犯”,“对于那种认为日本已经从这次战争中成为胜利者的看法,他不能接受”,“他也不能接受日本的最后通牒”。汪精卫的态度则完全相反,力主接受陶德曼所传达的条件,与日本实现“和平”;日军占领南京后,提出更苛刻的条件,汪氏仍鼓动行政院长孔祥熙签字,孔氏未得蒋的同意,不敢签字,汪氏劝说道:“假如我是你,一定签字……你何必一定要问蒋。他是负军事责任的,不好表态,你签了字,他自然得承认。”

  事实上,蒋介石并非如汪氏所言,仅仅是“不好表态”,而是内心深处本就拒绝“和谈”。1937年11月20日,蒋介石发布迁都重庆命令,决心持久抗战,在日记中写道:“老派与文人,心皆动摇,主张求和。彼不知此时求和,乃为降服,而非和议也。”12月7日日记写道:“对倭政策,惟有抗战到底,余个人亦只有硬撑到底。”9日日记写道:“此次抗战,即使全国被敌占领,只可视为革命第二期一时之失败,而不能视为国家被敌征服,更不能视为灭亡,当动员全国精神,力自图之。”1938年1月2日,蒋氏见到陶德曼再次转达的层层加码了的日方“和谈”条件,更决心“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但蒋氏也没有忘记利用“和谈”来为抗战争取喘息之机,11月29日,蒋氏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对陶德曼调停的应对方针:“是当约彼来京。为缓兵计,亦不得不如此耳!”日军攻占南京,一再大幅提高“和谈”条件之后,蒋氏仍令孔祥熙继续与日方虚与委蛇,为国军的休整备战争取时间。但孔氏与汪精卫一样,对抗战前景极度悲观,竟试图弄假成真,将“和谈”内容具体化,结果又被蒋氏急电阻止,蒋氏维持“和谈”的目的仅在于为军队争取时间,所以不希望触及任何实质性的问题。

  蒋介石曾在日记里记述了他竭力反对汪精卫的“和平运动”的三重原因。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