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视野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真正的城市化应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http://www.CRNTT.com   2013-02-22 08:53:31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文章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除了依靠生产要素供给和生产率提高的支撑之外,还需要与潜在增长能力相应的需求拉动。针对2012年经济增长减速,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受世界经济低迷特别是欧债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放缓是外需不足所导致,如果外部环境不能得到恢复,中国经济可能会遭到更大的冲击。这种观点倾向于建议政府采取必要的刺激措施。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把外需不足当作倒逼经济转型的动力,逼其转向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在赞成第二种观点的基础上,拟补充一句:出现外需孱弱的现象可能是好事,避免了过于强劲的需求把增长速度拉到潜在产出能力之上。

  实际上,中国潜在增长率的降低,为实现经济增长供给方因素与需求方因素的平衡,创造了宽松而有利的环境,是经济增长可以不再过度依赖投资需求。

  例如,在2001年-2011年期间,拉动GDP年度增长率的需求因素中,消费需求贡献了4.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投资需求)贡献了5.4个百分点,净出口贡献了0.56个百分点。因此,即使“十二五”期间净出口的贡献为零,投资需求减半,靠国内消费需求和一半投资需求形成的需求拉动(4.5个百分点加2.7个百分点,共7.2个百分点),也足以支撑这一时期的潜在增长率(7.2个百分点)。

  不过,通过改革特别是通过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市化,潜在增长率将有所提高,因此也需要更强劲、更可持续的需求因素与之适应。今后,无论是世界经济的复苏乏力,还是中国比较优势所发生的变化,都难以使我们预期更乐观的出口需求。同时,过度依靠投资拉动的传统增长模式也需要转变,所以我们也不寄希望于过快的投资需求增长。因此,说城市化蕴含着深厚的内需潜力,实际上指的是,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市化所创造的国内消费需求。

  在农民工成为实质意义上的城市市民之前,由于他们的终身收入缺乏稳定性,其消费充满了后顾之忧,并不能成为像城镇居民一样的正常消费者。通常,农民工需要把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汇回农村老家,作为个人的保障手段以平滑自身消费。这意味着,如果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很大一部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能够达到城镇居民水平的话,即便在收入不提高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列入消费预算的收入至少也可以增加三分之一。可以预期的是,市民化的过程必然会进一步增强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收入稳定性,扩大其劳动参与率,收入增长也是自然而然的,这将大幅度地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我们可以粗略地算一笔账,看农民工市民化所产生的需求收入效应,或可能创造何种数量级的消费需求。如果农民工像城市户籍职工一样筹划自己的收支预算,也就是把原来汇寄回家的四分之一工资留在手里,他们可支配的工资可以提高33.3%,提高幅度相当于从城镇居民收入五等分组中的“较低收入户”提升到“中等偏下户”,而通常这个收入组的提升可以将消费支出提高29.6%。换一个角度看,如果他们不再把工资的四分之一寄回家,1.59亿农民工按照2011年平均工资计算的工资总额,将达到3.9万亿元,相当于这一年全国居民消费支出16.49万亿元的23.6%。或者说,如果农民工把这1/4工资用于消费,可以把全国居民消费支出提高约6%。

  不仅如此。根据中国的投入产出表,在国内最终消费支出中,大约四分之三是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四分之一是政府消费支出。后者是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以及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城市化,一方面由于为农业转移劳动力提供了更稳定的就业机会,以及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可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又因强化了政府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可以合理地扩大政府消费规模。这两个效果进而都将表现为国内消费需求的扩大,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更加平衡、更加协调、更可持续。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